一、智能机器人企业排名
智能机器人企业排名:
1、新松机器人新松机器人是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由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院士蒋新松牵头建立的,新松机器人也是我国最早进入机器人行业的企业。
2、埃斯顿机器人。埃斯顿机器人我国国内最早实现机器人使用自有伺服电机的企业。2021年产销量突破1万台。
3、新时达机器人。新时达机器人最早的业务是以电梯的电气控制以及工业自动化方面为主,后来相继地拓展了运动控制、物联网与工业机器人。
4、埃夫特机器人。埃夫特机器人是在奇瑞汽车装备部脱胎出来的,后来引进优秀人才,就开始了机器人的研发,埃夫特机器人也是国内最早做多关节机器人的企业之一。
5、广数机器人。广数机器人是我国最早被评为国产四小龙之一的企业。
6、华数机器人。华数机器人是属于机器人教育领域中国内的领先品牌。
7、钱江机器人。钱江机器人最早是钱江摩托中的一家机器人企业,在2016年开始爱仕达控股后钱江机器人开始迅速发展。
8、汇川机器人。汇川机器人是我国目前机器人商场中市值最高的企业,其中变频器和交流伺服的业务在国内的企业销售中是前列的。销量增长惊人,已突破1万台。
9、李群自动化。李群自动化目前主要在华南市场,主要生产的机器人是轻量型机器人,也包含大负载SCARA机器人。
10、配天机器人。配天机器人在3C的领域以小六轴为主。
二、小美智能炒菜机器人成都展示厅在哪
成都锦江区龙舟路。在2022年5月26日,谷小御旗下的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打造的“小美炒菜机器人”餐厅在成都锦江区龙舟路正式开业,与一般餐厅不同,这是集餐饮、炒菜机器人销售和体验、预制菜销售于一体的餐饮旗舰店,且餐厅所供应的食物均由机器人“厨师”掌勺完成烹饪。
三、餐厅智能机器人怎么样
餐厅智能机器人即机器人餐厅,这种形式餐厅的未来市场前景很好,机器人和餐厅的有机结合为餐厅开创了一个新的创新点,开创了餐饮行业的新模式。
一、机器人餐厅的发展:
1、餐厅进驻服务型机器人已经成为一股潮流,餐厅机器人中不仅有送餐机器人还有炒菜机器人、迎宾机器人等。这些机器人与餐厅的融合,让餐饮行业另辟新径。
2、近年来,广州、深圳、佛山、惠州、梅州等地多个餐厅先后“机器换人”,机器人服务员不仅可以端菜送水,还可以唱歌,进而还带旺了门店生意。
二、机器人餐厅的瓶颈:
1、机器人餐厅依然存在很多技术上的不足,在目前国内的服务机器人的发展和市场推广来看,其不仅餐厅机器人,凡是服务智能机器人,应用的服务范围并不广泛。
2、服务机器人招手揽客、送餐服务、按照既定轨道行进,那是非常简单的事情,技术根本不是难题,但是在实际的应用中确依然存在很多问题。大部分餐厅机器人都是通过轨迹或传感带来行走,
这种模式会大大的提高送餐机器人的效率,但是当餐厅人流量大时,餐厅机器人在行走过程当中它就绕不过去了,技术问题成为机器人餐厅发展的瓶颈。
注意事项:
1、对于餐饮行业而言,最为吸引人们眼球的就是餐饮机器人。除了外观上呆萌的形象,不仅替代服务员为顾客上菜,而且还博得顾客的欢颜,带来欢笑。餐饮机器人无疑是引导这个行业发展的新趋势。
2、在新的市场经济和趋势下,机器人的研发,让机器人更好的融合相对应产业,像餐厅就是个很好的例子,机器人与餐厅的有机结合,为餐饮行业开拓了一个新的突破口。未来餐厅机器人一定是一个朝阳行业,未来的餐厅机器人也肯定是基于“更好的为人服务”这一宗旨。
四、机器人送餐好吗?哪家的餐厅机器人好些呢?
机器人送餐挺好的啊,挺新鲜的,我觉得欧铠的餐厅机器人就很不错,全国首创,稳定性能好!
五、首家AI食堂,所有菜都出自机器人“大厨”之手
30秒快读
“这些菜全部都是机器人做出来的吗?”68岁的郭奶奶一边吃一边拦下路过的服务员好奇地问。
第一次来这家食堂吃午饭,看着面前的西红柿炒蛋和红烧肉,她始终不敢相信这是那个“大胳膊”做出来的。
郭奶奶所在的食堂是虹桥路1004号的AI社区食堂,也是上海首家AI社区食堂,由虹桥街道和上海熙香艺享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共同打造,食堂内有自助中餐区、无人面挡区、自助结算区、网订柜取区、数据中台区、智慧小吃机六大区域。
作为AI食堂,没有高 科技 的“刷子”怎么行。在AI食堂,所有菜品和面类都出自智能烹饪系统和无人机械臂。
01 机器人大厨以一抵百
走进AI食堂,《IT时报》记者就被两边的无人机械臂吸引住了。
熙香工作人员介绍,无人机械臂会将中央工厂出品的净菜放入对应的智能烹饪系统中进行煎炸烤蒸煮、收汁回温等步骤,一般蔬菜烹饪3~5分钟、荤菜烹饪5~8分钟、焖炖类荤菜烹饪需要20~30分钟,可同时完成100份菜品烹饪。
大荤8元一份,小荤5元一份,素菜3.5元一份,价格亲民。
如果想换个口味吃一碗面条,机器人大厨也可以满足你。在无人面挡区,“大厨”正忙碌着。记者将空碗放到取面位,无人机械臂就能够感知到“订单来了”,它会到压面机口用汤篓取出生面条,放入煮面锅里。出锅后机械臂还会将汤篓抖几下沥水,娴熟得像一个专业厨师。
随后,机械臂会将面条精准地投注到空碗中,面碗自动运至面汤龙头前加汤,再传送到取面位,一碗面条就出锅了。旁边配有雪菜、大排、辣酱等十多种自助浇头,用餐者自行选择。
一碗面从下单到完成,无人机械臂只花了一分半钟,比起平时在面馆等面的时间缩短了至少5分钟。看着机器人大厨的“神操作”,好几位用餐者都纷纷来到面挡区,点上一碗面。
除了中餐和面类,AI食堂还在临街的位置设置了24小时智慧小吃机,这也是2021年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的明星展品,集储藏、接单、生产、打包、节能等功能于一体,手机扫码,无触下单,很适合疫情防控时期使用。在菜单上,有雪菜肉丝面、三鲜面等种类,满足不同人群口味。
02 摄像头识别菜价
目前,这家AI食堂的自助中餐区和无人面挡区都是采用了自助结算的方式,就餐者只需要将餐盘放置在结算区,系统就可以识别每道菜品价格,并算出总价。
与带芯片的盘子不同,这家食堂使用的碟子是可降解的一次性餐碟,系统是如何识别的呢?
在结算区,《IT时报》记者发现,结算系统采用的是智能视觉结算,用餐者只需将餐盘放在AI识别智能结算台上,摄像头自动抓取菜品图片,和系统中的图片样品进行比对,识别菜品价格。为了更快速地结算,工作人员会提前将一碟菜样放在餐盘的不同位置,一种菜品大概会更换九次位置进行图片采集,增加识别的准确度。
正在录入菜品图片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芯片会增加盘子的重量,轻便一些的可降解盘子更适合老人使用。用完之后可以直接回收降解,也保证了用餐的卫生安全。”
系统算出价格后,用餐者可以使用微信、支付宝、银行卡、数字人民币等方式支付。不太会用智能手机的老人,也可以直接刷敬老卡。对于老年人可能忘记带卡或者卡易丢失等现象,食堂还会帮助老年人进行人脸识别,绑定个人信息,下次结账直接刷脸就可以了。
就人脸的隐私安全问题,熙香CEO李明告诉《IT时报》记者:“我们的平台不储存用户信息,由银联作为终端支持,我们把用户信息传输到银联,形成有效交易。我们也不会强迫老人录入信息,老人也可以使用现金。”
“这里结算方便,可以刷敬老卡,也可以付现金。但是结算之后没有小票,我们也不知道自己到底花了多少钱。”郭奶奶说。
快捷的结算方式节省了很多时间,但没有智能手机的老年人希望自己花的每一笔钱可以通过纸质的形式查阅,在智能化的快车道上还是要考虑到老人的生活习惯。
03 老年人社交新场景
“老年人去菜市场不方便,做菜也做不动。”89岁的蒋奶奶告诉记者,“以前家里请钟点工,自从有了这个食堂,我们就来这里吃饭。”和蒋奶奶一起来的还有她的老伴93岁的张爷爷,旁边放着一张轮椅。老两口行动不便,开在家门口的食堂对于他们来说很友善。“中午多打一点菜晚上吃,一天的伙食就解决了。”张爷爷说。
《IT时报》记者了解到,虹桥街道会在高峰期安排志愿者到食堂引导。老人到了自助中餐区说出自己需要的菜品,志愿者就可以帮老人打好。“因为刚刚开业,所以志愿者可以帮助老人熟悉用餐流程。之后,我们会改成机器人分餐和打包,真正实现智能化无接触用餐。”配菜区工作人员介绍。
李明告诉记者:“这里的设置更偏向老年人群,在菜品上少油少盐、松软清淡;环境安排上,会优先考虑老年人的习惯,所有座椅都是采用沙发的形式,地面铺设防滑砖等。有老人反映空间比较小,用餐高峰时比较拥挤、电子屏幕显示不够明显等问题,我们也会把这些建议考虑进去。我们希望把AI食堂打造成老年群体新的社交场景,来这里的老人能够找到归属感,体验智能化生活带来的便利和美好。”
每天不到11点,就会有很多老人陆续来到食堂,他们坐在就餐区的沙发上,闲聊着等待餐厅的营业。AI社区食堂不仅为他们提供智能化的社区生活体验,也带来了新的社交场景,让老人在吃饭之余能够拥有属于自己的“朋友圈”。
对此,虹桥街道服务办表示,社区AI食堂位于居民区、白领园区的“双区域”交汇地,增加餐饮业态可以整合资源,让周边的“白领+白发”群体有多种用餐的选择。机械臂烹饪的菜品能更精准地控制油盐摄入和营养配比,为老人提供更营养的饭菜品类。
据《IT时报》记者了解,AI食堂接下来还会利用数据中台区进行用餐数据收集,用户可以通过录入个人信息,比如年龄、性别、身体状况等,数据中心会根据提供的身体信息和用餐习惯自动推荐和搭配营养菜单。而刷敬老卡的老人也可以通过录入人脸信息,在门口大屏上查看个人数据。除此之外,食堂还会和营养师合作,推出像糖尿病、高血压等人群适合吃的菜品和数据中台菜单,帮助他们优化自身饮食的 健康 习惯,更好地关注老年生活。
对于社区AI食堂的发展与推广,虹桥街道服务办表示,下一阶段,社区AI食堂会积极发挥辐射作用,未来将在邻近的6个居民区开展送餐服务,方便老人就近用餐,推进虹桥街道老年助餐服务集中配送全覆盖。
编辑/潘少颖 挨踢妹
排版/季嘉颖
图片/IT时报
来源/《IT时报》公众号vittimes
「在看」「留言」,你想尝尝机器人做的面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