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建立了怎样的友好往来?

“一带一路”沿线各国资源禀赋各异,经济互补性较强,彼此合作潜力和空间很大以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为主要内容,重点在以下方面加强合作。

政策沟通

加强政策沟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保障。加强政府间合作,积极构建多层次政府间宏观政策沟通交流机制,深化利益融合,促进政治互信,达成合作新共识。沿线各国可以就经济发展战略和对策进行充分交流对接,共同制定推进区域合作的规划和措施,协商解决合作中的问题,共同为务实合作及大型项目实施提供政策支持。

设施联通

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优先领域。在尊重相关国家主权和安全关切的基础上,沿线国家宜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技术标准体系的对接,共同推进国际骨干通道建设,逐步形成连接亚洲各次区域以及亚欧非之间的基础设施网络。强化基础设施绿色低碳化建设和运营管理,在建设中充分考虑气候变化影响。

抓住交通基础设施的关键通道、关键节点和重点工程,优先打通缺失路段,畅通瓶颈路段,配套完善道路安全防护设施和交通管理设施设备,提升道路通达水平。推进建立统一的全程运输协调机制,促进国际通关、换装、多式联运有机衔接,逐步形成兼容规范的运输规则,实现国际运输便利化。推动口岸基础设施建设,畅通陆水联运通道,推进港口合作建设,增加海上航线和班次,加强海上物流信息化合作。拓展建立民航全面合作的平台和机制,加快提升航空基础设施水平。

加强能源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合作,共同维护输油、输气管道等运输通道安全,推进跨境电力与输电通道建设,积极开展区域电网升级改造合作。

共同推进跨境光缆等通信干线网络建设,提高国际通信互联互通水平,畅通信息丝绸之路。加快推进双边跨境光缆等建设,规划建设洲际海底光缆项目,完善空中(卫星)信息通道,扩大信息交流与合作。

贸易畅通

投资贸易合作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点内容。宜着力研究解决投资贸易便利化问题,消除投资和贸易壁垒,构建区域内和各国良好的营商环境,积极同沿线国家和地区共同商建自由贸易区,激发释放合作潜力,做大做好合作“蛋糕”。

沿线国家宜加强信息互换、监管互认、执法互助的海关合作,以及检验检疫、认证认可、标准计量、统计信息等方面的双多边合作,推动世界贸易组织《贸易便利化协定》生效和实施。改善边境口岸通关设施条件,加快边境口岸“单一窗口”建设,降低通关成本,提升通关能力。加强供应链安全与便利化合作,推进跨境监管程序协调,推动检验检疫证书国际互联网核查,开展“经认证的经营者”(AEO)互认。降低非关税壁垒,共同提高技术性贸易措施透明度,提高贸易自由化便利化水平。

拓宽贸易领域,优化贸易结构,挖掘贸易新增长点,促进贸易平衡。创新贸易方式,发展跨境电子商务等新的商业业态。建立健全服务贸易促进体系,巩固和扩大传统贸易,大力发展现代服务贸易。把投资和贸易有机结合起来,以投资带动贸易发展。

加快投资便利化进程,消除投资壁垒。加强双边投资保护协定、避免双重征税协定磋商,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拓展相互投资领域,开展农林牧渔业、农机及农产品生产加工等领域深度合作,积极推进海水养殖、远洋渔业、水产品加工、海水淡化、海洋生物制药、海洋工程技术、环保产业和海上旅游等领域合作。加大煤炭、油气、金属矿产等传统能源资源勘探开发合作,积极推动水电、核电、风电、太阳能等清洁、可再生能源合作,推进能源资源就地就近加工转化合作,形成能源资源合作上下游一体化产业链。加强能源资源深加工技术、装备与工程服务合作。

推动新兴产业合作,按照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原则,促进沿线国家加强在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领域的深入合作,推动建立创业投资合作机制。

优化产业链分工布局,推动上下游产业链和关联产业协同发展,鼓励建立研发、生产和营销体系,提升区域产业配套能力和综合竞争力。扩大服务业相互开放,推动区域服务业加快发展。探索投资合作新模式,鼓励合作建设境外经贸合作区、跨境经济合作区等各类产业园区,促进产业集群发展。在投资贸易中突出生态文明理念,加强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和应对气候变化合作,共建绿色丝绸之路。

资金融通

资金融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支撑。深化金融合作,推进亚洲货币稳定体系、投融资体系和信用体系建设。扩大沿线国家双边本币互换、结算的范围和规模。推动亚洲债券市场的开放和发展。共同推进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金砖国家开发银行筹建,有关各方就建立上海合作组织融资机构开展磋商。加快丝路基金组建运营。深化中国-东盟银行联合体、上合组织银行联合体务实合作,以银团贷款、银行授信等方式开展多边金融合作。支持沿线国家政府和信用等级较高的企业以及金融机构在中国境内发行人民币债券。符合条件的中国境内金融机构和企业可以在境外发行人民币债券和外币债券,鼓励在沿线国家使用所筹资金。

加强金融监管合作,推动签署双边监管合作谅解备忘录,逐步在区域内建立高效监管协调机制。完善风险应对和危机处置制度安排,构建区域性金融风险预警系统,形成应对跨境风险和危机处置的交流合作机制。加强征信管理部门、征信机构和评级机构之间的跨境交流与合作。充分发挥丝路基金以及各国主权基金作用,引导商业性股权投资基金和社会资金共同参与“一带一路”重点项目建设。

民心相通

民心相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社会根基。传承和弘扬丝绸之路友好合作精神,广泛开展文化交流、学术往来、人才交流合作、媒体合作、青年和妇女交往、志愿者服务等,为深化双多边合作奠定坚实的民意基础。

扩大相互间留学生规模,开展合作办学,中国每年向沿线国家提供1万个政府奖学金名额。沿线国家间互办文化年、艺术节、电影节、电视周和图书展等活动,合作开展广播影视剧精品创作及翻译,联合申请世界文化遗产,共同开展世界遗产的联合保护工作。深化沿线国家间人才交流合作。

加强旅游合作,扩大旅游规模,互办旅游推广周、宣传月等活动,联合打造具有丝绸之路特色的国际精品旅游线路和旅游产品,提高沿线各国游客签证便利化水平。推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邮轮旅游合作。积极开展体育交流活动,支持沿线国家申办重大国际体育赛事。

强化与周边国家在传染病疫情信息沟通、防治技术交流、专业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合作,提高合作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为有关国家提供医疗援助和应急医疗救助,在妇幼健康、残疾人康复以及艾滋病、结核、疟疾等主要传染病领域开展务实合作,扩大在传统医药领域的合作。

加强科技合作,共建联合实验室(研究中心)、国际技术转移中心、海上合作中心,促进科技人员交流,合作开展重大科技攻关,共同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整合现有资源,积极开拓和推进与沿线国家在青年就业、创业培训、职业技能开发、社会保障管理服务、公共行政管理等共同关心领域的务实合作。

充分发挥政党、议会交往的桥梁作用,加强沿线国家之间立法机构、主要党派和政治组织的友好往来。开展城市交流合作,欢迎沿线国家重要城市之间互结友好城市,以人文交流为重点,突出务实合作,形成更多鲜活的合作范例。欢迎沿线国家智库之间开展联合研究、合作举办论坛等。

加强沿线国家民间组织的交流合作,重点面向基层民众,广泛开展教育、医疗、减贫开发、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保等各类公益慈善活动,促进沿线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改善。加强文化传媒的国际交流合作,积极利用网络平台,运用新媒体工具,塑造和谐友好的文化生态和舆论环境。

北部湾经济区旅游产业发展,要加强什么旅游合作

北部湾经济区旅游产业发展,要加强国际化复合型的旅游合作, 构建北部湾国际化旅游战略联盟。北部湾滨海旅游产业要在北海、钦州、防城港、崇左等6市建立的旅游无障碍缝接、同城一体化合作的基础上形成国际化合作旅游战略联盟,确定战略联盟的主体责任制或轮值制。整合资源,发挥区域合作联盟机制,强化区域城市和港口合作,共建海上旅游大通道,以区域联盟整体向外宣传,完善无缝接旅游机制,建立旅游公共信息平台、应急事件处理和市场整顿机制。

加强与海丝沿线国、东盟相关国家的海陆旅游战略合作,在《2011年至2015年东盟旅游发展战略计划》合作框架上推进北部湾地区跨国旅游一体化发展格局,共同打造特色旅游线路和对外营销机制,将北部湾旅游产业打造成国际一流的跨国旅游精品,塑造国际化区域旅游整体形象。

北部湾经济区旅游产业发展要加强什么旅游合作加快中越国际旅游合

中国—东盟。北部湾经济区旅游产业发展要加强中国—东盟旅游合作加快中越国际旅游合。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位于中国沿海西南端,由南宁、北海、钦州、防城港、玉林、崇左所辖行政区域组成。陆地占地面积4.25万平方公里。

东盟国家的旅游业政策措施给你什么启示

如下所讲:

推进旅游可持续发展,要从全产业链角度出发,注重融合旅游要素,维护好综合产业生态。

一是要维护好旅游业内部的生态链关系,包括旅游景区、旅游企业、旅游平台之间合作,形成旅游资源开发、旅游产品供给和旅游品牌维护的良性互动。

二是要处理好旅游产业与旅游关联产业链的关系,实现吃、住、行、游、购、娱等要素能带动多产业协同发展、互相促进,获得更大综合效益。

三是要突出国家和地方特色旅游元素,做出特色旅游产品、推出特色精品旅游线路,以充分吸引游客、留住游客,不断增加回头客的比例。

中国游客成东盟旅游主力了吗?

今年是东盟成立50周年,也是中国—东盟旅游合作年。旅游合作已经成为中国—东盟合作的优先方向。目前,中国—东盟国家互为重要的客源地和旅游目的地,中国是东盟第一大客源国。去年双方人员往来突破3800万人次,每周有2700架次航班往来于中国与东盟国家。

日前举办的2017中国 东盟博览会旅游展现场看到,一条从广西防城港至越南的海上邮轮旅游航线吸引大批游客关注,沿途停靠下龙湾、岘港、芽庄,被称为是最美的越南海上之旅。如今,中国游客从广西到越南旅游非常便利。去年11月,从广西东兴口岸去越南芒街旅游实现了跨境自驾游,至今中越共有200多辆车参加跨境自驾游。今年1月,中越“两国四地”黄金旅游线路在东兴启动,进一步拓展了跨境旅游线路。

今年,中国游客赴越南旅游增长迅速。据越南统计总局数据显示,今年前7个月,共有220万人次中国游客赴越南旅游,同比增长51%。越南驻南宁总领事馆领事阮泰山日前在接受采访时说,越南与中国地缘相近、人文相亲,两国源远流长的友好情谊,助推双方在经贸、文化、旅游等各个领域合作取得良好成效。特别是旅游方面,近年来中越两国民众互动频繁,游客互访人次逐年增加。近年来,随着中国 东盟博览会以及各地旅游展会的推广,已有越来越多的中国游客赴越南河内、下龙湾、芽庄等地旅游。

中越边境旅游资源丰富,近年来两国跨境旅游合作可谓“多点开花”。广西与越南的陆地边境线长达1020公里。广西近年来积极与越南高平、谅山、广宁等地加速建设跨境旅游合作项目,目前已形成中越跨境旅游合作区、边境旅游实验区、边关风情旅游带“两区一带”互相促进的发展格局。此外,中越两国还携手推进国际红色旅游合作开发项目。广西龙州县加快建设“中越红色旅游国际创建区”,计划与越南联合开发“胡志明足迹之旅”专题旅游线路,建成体现中越两国友谊的标志性红色旅游文化园。

厉害了我的祖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