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沪杭高速铁路线介绍?

沪杭高速铁路线(沪昆客运专线-沪杭段),连接上海与杭州,是中国“四纵四横”客运专线网络中沪昆客运专线的一个组成部分。

沪杭高铁连接上海、杭州两大城市,由上海虹桥站引出,经松江南站-----金山北站-----嘉善南站-----嘉兴南站-----桐乡-----海宁西站-----余杭站-----杭州东站,并通过联络线与上海站、杭州站相接,正线全长169公里,其中87%为桥梁工程,全线设车站9座。全线最高设计时速为350公里。工程自2009年2月26日动工,2010年10月26日正式通车营运。

工程简介

新建上海至杭州铁路客运专线(以下简称“沪杭高铁”),全线运营长度158.8km,设计速度350/小时,是我国“四纵四横”客运专线路网中沪昆客运专线的组成部分。沪杭高铁途径上海市闵行、松江、金山区和浙江省嘉兴、杭州市,全线共设车站9座。全线采用CRTSⅡ型板式无砟轨道,牵引供电系统采用AT供电方式,接触网采用全补偿弹性链形悬挂,正线采用CTCS-3级列控系统,春申联络线、笕桥联络线、虹桥动车走行线采用客专CTCS-2级列控系统并设置C2/C3等级转换点。

沪杭高铁,2009年4月15日开工建设,2010年10月26日通车运营,历时18个月。

沪杭高铁主要工程数量:路基长14.9km,土石方约456.951万立方;桥梁40座共138.6km,箱梁3755孔(预制架设3609孔,现浇146孔);全线铺设无砟轨道153.5双线km,铺设无砟轨道板46178块;新铺正线钢轨293.485km、无砟道岔56组;站房总计建筑面积5.1万m,雨棚面积约12.5万m;敷设通信光缆430km,信号电缆887km,电力电缆敷设2072条km,接触网429.966条km;新建牵引变电所3座,分区所3座,AT所7座,配电所3座,线路所3座。

沪杭高铁工程广泛采用了新技术、新结构、新工艺。全线软土分布广泛深厚,成因复杂,多处存在区域地面沉降,地基处理和工后沉降控制极为困难,全线桥梁总长占线路长度比重高达90%。沪杭高铁全线特殊结构桥梁总共有155处,其中36次跨越等级航道,18次跨越高速公路,6次跨越既有铁路,施工之复杂前所未有,特别是跨横潦泾特大桥,主桥为(75+135+135+75)m连续梁,采用超长桩基础,深水墩、水中承台施工;跨越沪杭高速公路和杭州石大路路两处(80+160+88)m自锚上承式拱桥,采用转体法施工,转体重量16800吨,创造了高速铁路拱桥跨度、单边转体自重和软土地基上建桥的“三个世界第一”; 在软土地区上首次成功应用桩-板梁结构上跨地铁隧道;

无砟轨道采用了CRTSⅡ型板式轨道结构,精确设计、精确安装、严格控制铺设质量。在营业线施工的安全控制方面,上跨沪昆正线的桥梁挂篮施工中,首创移动式防护棚架,既为营业线建立起安全屏障,又把对运输的影响降到最少。

沪杭高铁是沪、宁、杭长三角铁路网的主干线之一。本线的建设将在沪杭间构筑起一条安全、方便、快捷的大运能客运通道,对于实现客货分线运输,有效缓解运输紧张状况,推动长三角地区同城一体化,经济一体化进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沪杭铁路客运专线股份有限公司负责沪杭高铁建设管理;总体设计单位为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松江南、金山北和嘉善南站站房设计单位为上海联创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嘉兴南、桐乡、海宁西及余杭站站房设计单位为中南建筑设计院;咨询单位为铁道第三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线下工程由中铁一局、十局、十一局、十二局、二十四局,中建股份、中交二航局承担;铺轨工程由中铁一局、二十四局承担;站房工程由上海建工、浙江一建、中铁建工承担;四电系统集成施工由中铁电化局、中铁通号集团公司承担。监理由中铁济南监理公司、北京铁城监理公司、北京铁研监理公司承担。铁道部工程质量安全监督总站上海监督站对全线建设过程进行了监督。

沿线车站

沪杭高铁从2008年12月26日正式开工,正线全长168公里。在上海境内,有上海虹桥站、松江南站、金山北站等3座车站,在浙江境内则设嘉善南、嘉兴南、桐乡、海宁西、余杭、杭州东站(开通初期停靠杭州站)等6站,共计9站。2008年各大车站的主体结构也基本建设完毕。

除了车站和部分线路条件限制没办法架桥外,其余的线路都是桥梁,“以桥代路”的线路占总线路的87%;再加上沪杭高铁采用的日本新干线道版运用一种新的轨道施工技术,轨枕本身是混凝土浇灌而成,路基不用碎石,铁轨、轨枕直接铺在混凝土路上。采用这种施工技术,列车在行驶中即使遇到弯道也不用减速。

上海虹桥

美丽的上海虹桥站成为上海的一个标志性交通枢纽工程。上海虹桥站地处闵行区,2010年7月1日运营,作为上海虹桥交通枢纽的一部分,上海虹桥站和虹桥机场航站楼相仿,也是一个“大块头”。

虹桥站规模相当于5个上海南站,分三层,地下一层(B1)是旅客到达换乘区,地上一层(F1)是站台区,地上二层(F2)是旅客候车区。和其他车站不同,上海虹桥站在地下一层将“航站楼”和“长途客运站”串联起来,不出站,就可实现航空、火车、客运、地铁“零换乘”。

通道上几乎每隔10米就有一个指示牌,蓝色小火车头代表上海虹桥站方向,绿色小飞机代表航站楼方向,白色巴士代表长途客运站方向。从虹桥站步行到虹桥2号航站楼,只需15分钟。

步行通道上,电子屏随时更新虹桥火车站始发车次、虹桥机场离港航班、虹桥枢纽周边道路信息图、虹桥长途客运发车时刻表。

虹桥站有30个站台,数量超过上海站和上海南站总和,除常规售票窗口,还将陆续设立80多台自助售票机,2008年只接受纸币。触摸信息查询系统,则可随时查询列车时刻表、车次、票价、余票信息,并可查询出站后公交、地铁线路。

虹桥站西侧就是长途客运站,相隔一条走廊,有28个检票口。

从虹桥站换乘地铁,步行10分钟,就可到达地铁站,乘地铁2号线可直达人民广场,需40分钟左右。地铁2号线主要站间运行时间:虹桥站——人民广场,约30分钟虹桥站——陆家嘴,约50分钟虹桥站——浦东机场,约1.5小时沪杭高铁从上海虹桥站出发,经松江南、金山北、嘉善南、嘉兴南、桐乡、海宁西、余杭南,在笕桥这个地方,本来要开向新杭州东站,这也是今后沪杭高铁在杭州的终点停靠站,杭州东站2013年7月1日投入使用,大部分高铁停靠杭州东站,前往杭州站的列车每小时半点发车。

松江南

松江南站位于松江城外2公里左右,和城区之间隔着一条老沪杭铁路线,站点周围2008年基本是农田。

松江南站北侧规划建一个3.4万平方米景观广场,供旅客休闲购物。松江区交通局负责人说,沪杭高铁通车后,松江将新增或延伸4条公交线路至南站,具体是新增南站到老城区的环线,25路、80路、天马线等现有公交线路延伸到松江南站。此外,上海轨道交通9号线三期南延伸已经延伸到松江南站,实现铁路与城市轨道交通的换乘。

金山北

金山北站位于上海金山区枫泾镇卫星村。明末清初,枫泾号称“江南四大名镇”之一,从上海市区出发,游枫泾古镇,路上最快也要1个半小时。沪杭高铁开通后,上海市区到枫泾仅需20分钟,出站后,有直接到古镇景区的公交车,10分钟就到。

嘉善南

嘉善南站,位于大云镇江家村。嘉善南站站长钱俊宇介绍,嘉善南站有两个站台,1号站台通往上海,2号站台通往杭州。

高铁开通后,至少有两辆公交直达高铁站,一辆发自嘉善城区,一辆发自嘉善客运站。从嘉善南站下车去西塘,打的60元左右。

整条沪杭高铁线上,嘉兴南站正好处于中间位置,是沪杭高铁线上除起终点外的最大站点,位于余新镇黎明村与余北村交界处,离市区约9公里。

嘉兴市首批开通4条通往高铁嘉兴南站的公交线路:93路(延伸)、95路、96路、97路,平均发班间隔10至15分钟。

桐乡

桐乡高铁站位于桐乡市高桥镇越丰村桐九公路附近,距桐乡市区7公里。沪杭高铁在桐乡穿过屠甸、高桥、崇福三镇。沪杭高铁通车后,到杭州只要18分钟,上海20分钟,这将结束桐乡没有铁路的历史。

高桥镇地处桐乡市南部,在唐朝及以前曾是繁荣的江南市镇,素有“小长安”之称。沪杭高铁开通后,桐乡将依托高铁全面打造以现代服务、高新技术为主的高桥新区。

海宁西

海宁西站,位于海宁市许村镇报国村。海宁西站的灰瓦、白墙、月亮门等元素,体现江南民居特色,造型起伏动感,象征海宁的钱江潮。

根据规划,高铁站门口的南北走向站前大道,将往北连接硖许(硖石-许村)公路。公共交通方面,海宁市开通长安——高铁海宁西站、盐仓——高铁海宁西站两路班车。

余杭

位于临平东南方,南苑街道联胜社区,迎宾路西侧。车站特色是,打造一个“高铁+地铁+物业”的综合体。高铁余杭南站进站口、候车室在一层,站台位于二层南北两侧,一层与二层地面高度差约17米。

在高铁余杭站下方,杭州地铁1号线穿越而过,并设“余杭高铁站”。高铁站东侧出站口,与地铁站距离仅几十米,两者之间能“零换乘”——地铁已经开通,乘客从地铁站出来,沿通道走约50米,再上自动扶梯,就能直达高铁站候车厅。

从余杭站出发,坐地铁,到武林广场28分钟,乘高铁,到上海虹桥30分钟。

杭州东

车站位于杭州市江干区,新风路上,车站于2013年月7月1日投入使用。总建筑面积超过34万平方米。站内汇集高铁、普铁、专线、地铁、磁浮、公交、水运等多种交通方式和配套服务设施于一体并可实现立体无缝交通换乘,是亚洲最大的交通枢纽之一。

轨道交通:火车东站站 地铁1,4号线反向同台换乘

公路交通:区域内共设2个公交枢纽站、3个公交首末站、1个旅游集散中心和1个中短途公路客运站。

水上交通:京杭运河两侧设置3处水上巴士码头。

运行车速

最快38分钟可到达杭州

进入9月后,沪杭高铁已开始进行列车上线调试。第一天调试时速已达332公里,动车调试的速度还会逐渐增加,最高测试时速可达350公里及以上。2010年初步计划在9月中旬开始乘务员搭乘试跑,10月下旬左右全线投入运营。

最高时速350公里的高速动车组,从上海虹桥站出发,最快只要38分钟就能到达杭州东站,比现在沪杭之间最快的动车组要快40分钟。

沪宁高铁开通后,上海与南京之间最快只需要73分钟;而沪杭高铁使上海、杭州的旅行时间压缩到38分钟。沪宁杭的时空距离将进一步拉近,“长三角高铁时代”的脚步将迈得更为坚实。

2010年9月28日沪杭高铁试运行,当天中午11时40分,沪杭高铁(上海虹桥-杭州东)运行最高时速达到416.6公里,继续刷新世界铁路运营试验的最高时速。

建设意义

沪杭高铁的建成运营,在两地间形成了一条更加快捷的铁路运输通道,从根本上缓解了沪杭交通走廊运输紧张状况,不仅为两地的经济交流、人员往来和促进优势互补提供了更加便捷的条件,而且在中国人口最密集、经济最活跃、交流最频繁的长三角地区构建了一个现代化的快速客运网,实现各主要城市的“同城效应”,加快了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快速流动,推动了长三角地区一体化进程。

沪杭高铁与京沪高速铁路、沪汉蓉铁路通道、杭长高速铁路和沿海高速铁路紧密衔接,并与杭甬、沪宁、宁杭等铁路一起,组成覆盖长三角地区并向其他区域辐射的快速客运网,不仅对上海、浙江的发展意义重大,而且对辐射范围内的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未来沪杭高铁分别将延伸至广州南站和昆明。与中国第三大城市联系。

创造了三个世界第一

在沪杭高速铁路跨沪杭高速公路160米大跨连续梁施工中,铁路部门坚持科技创新,采用转体施工方式,创造了拱桥跨度、自重和软土地基建桥三个世界第一,不仅减少了对高速公路车辆通行 的干扰,降低了安全风险,而且大大缩短了 施工工期,比同类跨度 桥梁约节省了6个月以上的时间,实现了我国乃至世界高速铁路施工技术的突破,为我国铁路实施走出去战略提供了新的技术支撑。

2008年5月17日上午,主跨160米、单边转体1.68万吨的沪杭高铁跨沪杭高速公路自锚上承式混凝土转体拱桥成功合拢,标志着沪杭客运专线建设和我国高速铁路施工技术取得重大突破。

“创造了三个世界第一!”一辈子从事桥梁工作、曾设计并指导35座公路转体拱桥建设的我国桥梁专家、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程懋芳激动地说,“高速铁路自锚上承式钢筋混凝土拱桥跨度160米,为世界第一;世界上第一座在软土地基上建造的160米自锚上承式钢筋混凝土拱桥;单边转体自重达16800吨,为世界同类转体桥梁之最。这令我感到非常骄傲和自豪!”

沪杭高铁自锚上承式混凝土转体拱桥位于浙江嘉善惠民镇镜内,横跨日通行4万多辆汽车的沪杭高速公路。自2009年4月开工以来,上海铁路局、沪杭高铁公司与施工单位中铁十二局一起,坚持“专家治理”,先后6次邀请国内相关领域知名专家聚集现场,科学论证施工方案,最大限度减少施工对沪杭高速公路正常通行的影响。面对十几项世界级施工技术难题,工程技术人员大胆攻关,创造了软土地基大跨度大吨位半幅拱圈支架施工控制技术、拱座与支架基础施工控制技术、大跨度组织施工与快速施工控制技术等自主创新技术,掌握了软土地基140米深超长超深钻孔桩设计与施工控制技术、软土地基钢壁沉井下沉设计与施工控制技术、长大系杆设计与施工控制技术、多次体系转换设计与施工控制技术、16800吨单边转体设计与施工控制技术等施工关键。

负责设计的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副总工程师薛照钧高兴地对记者说:“四项自主创新技术,五大施工关键技术,沪杭高铁转体拱桥建设实现了我国乃至世界高速铁路施工技术的突破,为我国铁路实施‘走出去’战略提供了新的技术支撑。”

更多关于建筑行业独家信息,敬请实时关注建筑网微信号。

更多关于标书代写制作,提升中标率,点击底部客服免费咨询。

二、长江三角洲的“同城效应”是依靠( )实现的?

长江三角洲的“同城效应”是依靠(高铁开通 )实现的

请好评

~在我回答的右上角点击【评价】,然后就可以选择【满意,问题已经完美解决】了.

如果你认可我的回答,敬请及时采纳,

~你的采纳是我前进的动力~~

三、上海与杭州同城化能实现吗

可以实现。形成上海与杭州“同城效应”的最主要条件是发达的高速铁路、高速公路、铁路干线,使上海与杭州的交通更加快捷。发达的交通,使得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

四、推动长三角经济一体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长三角地区包括了上海、南京、杭州、宁波、苏州、无锡、常州、镇江、扬州、泰州、南通、嘉兴、湖州、绍兴、台州、舟山共16个城市,该地区是中国发达的经济区域之一,近年又被誉世界第六大城市群(亦称都市圈,其他五大城市群分别为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群,北美五大湖城市群,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群,英国伦敦城市群,欧洲大陆西北部城市群)。长三角区域的经济发展,一直受到中国仍至世界的瞩目。不过,坦率地说,目前长三角地区的发展并不平衡,而各城市之间对推进长三角经济一体化的重视程度也不平均。更重要的是,各城市大都仍从自身发展需要出发去考虑问题,并没有完全从整体推进长三角经济发展大局去作为出发点,所以,在许多问题上,各城市虽然谈不上“本位第一”,但“为我所用”、“实用主义”的情况,在推进合作项目时还是会不时明显地表现出来,首先是各城市强势部门如计、经委系统、财税系统、外经贸系统等的合作尚未提上议事日程,港口的暗中竞争依然故我,连交通卡互通至今也未能“捅通”。而各地提出要与上海“接轨”,其实更多的是想到自己能从中获得多少利益,并不是为了与上海实现一体化,因为接轨的双方心里都很清楚,在一市两省行政体制并存、大家都分灶吃饭、而中央又对沪、苏、浙各项经济指标实施考核的情况下,长三角16个城市真正达到一体化,目前还仅是纸上谈兵,只不过是一个未来的目标而已。

推进长三角一体化,16个城市都很赞成,但是,真正实现起来却困难很大,于是,许多人便归咎于行政区域的存在,称现行的行政辖区划分限制了长三角的一体化进程。为此,不时有人提议把长三角区域16个城市划出来单独成立一个行政区,或设立大上海经济区,或成立长三角行政区等等。

其实,认为沪、苏、浙行政区域的存在影响长三角一体化,是一种不正确的观念,这一认识误区的要害,是把长三角的区域经济一体化,与行政辖区的一元化混淆了。事实上,行政管辖上分属不同辖区,并不影响某一地域的经济一体化现实,如美国和加拿大交界的五大湖城市群经济区域,它就包括了从芝加哥向东到底特律、克利夫兰、匹兹堡,一直延伸到加拿大的多伦多和豪特利尔广大地区,大中小城市达35个,均分布在美国五大湖沿岸,面积达24.5万平方公里,人口为5000万,是世界上特大制造业带。它不仅分跨了好多个省区,还跨越了两个国家,但并未影响它作为一个区域的经济一体化。所以,认为只有实现行政区辖一元化,才能推进一体化,实在是一种片面认识。

所谓经济一体化,主要就是指在一个区域内,经济能实现互补、集群、同步、协调的和谐发展,经济一体化的概念,它包含有以下六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在区域内部实现同城效应,即通过交通便捷互通、文化融合、现代服务业同步,使这一地域各城市的居民,犹如生活在同一城市。二是在同一区域内发展经济的法律法规保障上,分别或共同立法,实行或采取相同的经济政策。三是在同一地域内紧密协调,解决地域内部产业同构问题,防止或杜绝内部相同行业、产业搞恶性无序竞争,防止因产业同构而造成人才、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损害。四是通过协调发展很好地达到了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环境。五是实现老百姓在区域内能自由择地居住、人才能完全自由流动。六是居民的生活方式、观念理念、消费水准逐步趋同。这些特点,与行区域的属辖并不一定要有关系,地就是说,经济一体化并不是辖区内全方位的一元化,它只是限定在经济发展这个范畴内,谈的是发展问题,与一元化是两个概念。

长三角一体化推进中的七大障碍

就长三角目前16城市实际情况而言,谈论真正意义上的经济一体化,还为时过早。它尚受以下七个条件限制:1、长三角地域交通圈布局尚未完成,例如从苏中的扬、泰二州,到长三角最南端的台州、东南端的舟山,距离很远,还感受不到同城效应,只是沪、杭、嘉、苏或宁扬、镇,或杭、嘉、湖、绍各城市间小范围有同城效应。2、各城市地域差异尚较大,包括经济水平、文化背景、居民生活质量等。3、自然条件的差异明显。4、16城市的行政级别不同,造成经济活动对话中的障碍,如上海是中央直辖市,宁、杭是副省级省会城市,甬、苏、锡是副省级领导主持工作的城市,其他均为地级市,这就造成同一职能部门级别不对称,拍板权不一样。如16城市的政府对外合作交流部门,上海设立了办公室,是正厅局级单位(与发展改革委平级),下面设了许多处室,还能管辖驻外省市的办事处,对外开展经济合作交流业务,有经费、有整套思路、有独立拍板权,而有的地级市,则仅在市政府发展改革委内设一个合作发展(交流)处,仅二、三人或四五个人负责,本身无权限,对外合作需经过发展改革委。5、长期以来,长三角对外打什么牌的问题未解决,上世纪80年代曾打过上海经济区的牌子,即广义的“上海牌”,后来由于种种原因这个牌子没了。以后也试过打长江牌,也没成功。现在又打起了长三角牌子,但是,走遍长江三角洲16个城市,没有一家企业、事业单位或旅游单位的名称叫“长三角”的,包括港口名称、交通线路等,目前也就是有一个松散的协调机构叫“长江三角洲城市经济协调会”,在推进长三角经济一体化中慢慢运转着。所以,长三角的名称至今仍未成为一个商业或经济意义上的品牌。6、16城市的“软实力”发展水平差异还较大,服务业、教育水平、人才资源水平、文化积淀、办事效率等还不平衡,尤其是发展观念上的差距、对生活质量的要求等。7、16城市分属一市两省,除上海外,大家都需完成省政府考核的经济指标,它们不可能完全“心往长三角想”。综上所述,可知正是这些差异,难以达到人们认识误区上的那种“一体化”理想,事实上这一差异是不可能在经济一体化中抚平的。

这就是说,经济一体化仅仅只是发展一体化,它不是人们理想化的“一城化”、“一地化”,即不是同一行区域的一元化,它没必要、也不需要实施这种在行政辖区一元化之下的“同体化”(即同一政策下的一切都是一个统一体)。

加快长三角经济一体化的六大方向

弄清了经济一体化不是行辖区的一元化,对推进长三角经济一体化就会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期望值,也就能找到正确推进的方向,也就不会有不切实际的建立大范围上海行政特区或长三角行政区的想法(不少专家颇持此见)。目前最为迫切和实际的,就是在沪、苏、浙省市一级党委、政府的协调、领导下,稳步、扎实地推进经济一体化发展(例如前不久刚举行的沪、苏、浙“五巨头”会议)。根据我对长三角范围内许多城市的考察,认为目前应着重在以下六个方向推进长三角经济一体化是较为适宜的:

第一、大力发展“软实力”领域的同城效应,在观念更新、行政管理、现代服务业、文化融合等方面逐步缩小差距。观念更新方面,在向国外先进国家学习、创新、消费等理念上,上海是走在前头的,但在发展民营经济方面却不及浙江;而在行政效率、规范管理方面,江、浙的地市级城市与上海差距较大。行政管理的同城效应则更多地去关注法制法规的一致、经济政策的一致,别像上世纪80年代那样,许多事情在苏、浙合法受保护,在上海则属违法受打击。对此,我建议沪、苏、浙人大常委会和政府部门不妨建立联席协调会议制度,推进共同立法、协商立法或制订共同的地方政策、法规。而文化的融合,则内容更广,譬如,应让沪、苏、浙逐步实现语言的融汇,将来在长三角地域语言流通领域基本扫除方言土语障碍。还有,能否搞点地方戏剧的整合、融化,例如将流行于苏南、浙东、上海的锡剧、苏剧、、甬剧、沪剧四种滩簧戏融汇改革为一个剧种?

第二、观念意识上的一体化。目前,长三角地区在发展思路、观念上并不一致。前已说过,如对民营经济发展方面,上海的观念落后于绍兴、台州等地。而像常州这样的地级市政府,其发展思路、观念,多年来市政府一直赶不上下辖的武进区(原武进县级市),现在它的经济已大大落后于无锡、苏州,如今快要被县级市江阴追上(现在该市的市长就原是江阴的市委书记)。而扬州、泰州、舟山、镇江等市,与更发达的地区苏州、宁波、绍兴等观念差距亦较大。

第三、加快实施交通一体化。长三角是一个整体,同城效应的前提是交通一体化,近年这一地区交通发展很快,但仍有差距,例如上海到湖州的高速公路至今未通,其“肠梗阻段”在江苏的吴江,由于湖州是浙江的城市,江苏对贯通沪、湖高速自然不起劲,因为它不是主要受益方。而上海到宁波的铁路至今未实行高速运行,动车组也不通。上海到台州的交通线唯靠公路,交通上的“同城效应”目前尚难达到。

第四、应该打长三角牌。目前,长三角的牌子还停留在地域名称上,没有品牌。我在想,在有些行业,能否统一整合,打一个长三角牌子?例如旅游景点,能否把长三角主要景点包括苏、杭二州和黄山,包装成一个长三角品牌向海内外推销?2010年世博会在即,7000万的海内外游客中,大批海外游客来沪,他们会被五花八门的景点弄得不知所措,因此,包装好长三角旅游品牌,就能更好地推销出去。又如:长三角一些城市港口竞争激烈,其中尤以上海港、北仑港(宁波)、舟山港之间的竞争最烈,我想,能否把这些长三角主要港口都整合为一个长三角的港口集群,都打长三角一个牌子?当然内部可以有分工,经济上也各自核算。假如整合起来了,合并打一个牌子,未来的“长三角港”就是当然的世界第一大港了。目前宁波、舟山港口正在考虑整合中,浙江方面更多的恐怕还是想利用天然深水海岸线的资源丰富的优势与上海港竞争,而上海虽获得了洋水港,但它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深水港,与岱山岛和北仑港的岸线比,它还比较浅,所以,上海的港口建设已感受到危机袭来。在这方面,长三角海关通关“一体化”的成功经验值得为港口发展一体化所借鉴。

第五、同类企业应逐步整合、兼并,实行托辣斯化,同时着力打造世界著名品牌。长三角城市之间产业同构问题,反映了经济上的发展无序,当然也有传统的因素、人才智力结构相同的因素。由于没有跨省市统一的行业协会协调,加之各省市都有地方保护主义,产业同构问题自然就无法避免。例如在纺织业、动漫产业、制造业等方面,好多城市的产业都相似,没有独特的优势和品牌,重复建设加上重复污染,引进外资时“互相残杀”等,所以看起来长三角经济总量很大,但在世界上叫得响的品牌又有几只?

第六、逐步缩小地区收入差异。我在考察长三角的教育、人才市场一体化发展时,发现一个现象:就是长三角地区人才流动虽有“大自由”,却又并不真正体现出“自由”,即知识型人才向上海、苏州、杭州、宁波等地区流动多,而回流到一般地市级城市则较少,人才流动尚处于单向阶段。人才流动的这个“不自由”,不是人才政策本身有问题,而是各城市间经济发展水准、居民生活质量、职工收入差距、地域文化背景、现代服务业发展不平衡等造成的。对此,我建议铖市在财政收入宽裕的大前提下,不妨逐渐在长三角范围内实行收入分配同质化,其他15城市普通居民收入水准、市场物价,基本与上海持平,从而消除人才双向流动的真正障碍。

加快推进长三角经济一体化,对中国的经济发展具有很重大的意义,我们相信,只要克服、破除了认识误区,推进长三角一体化是可行的、能迅速见效的;同时,也必将使长三角16城市的人民共同享受到经济一体化带来的好处。

五、同城效应的利与弊及条件?

同城效应是指对在相邻地区或更大范围内发生重要的作用和联动效应。同城效应,意思与“同城化”相近,是城市现代化发展的新趋势,也是经济全球化发展局势下城市间互相交流合作发展的必然产物。沪太同城效应沪太是指上海市和太仓市。“在长三角区域当中,太仓是离上海最近的一个城市。由于上海房价的提升,大量的需求被挤出,所以给处于上海1小时的经济圈范围内太仓楼市带来了新的机遇。”日前举办的2009中国(太仓)房地产发展及突破高峰论坛上与会人士指出。

六、同城效应

同城效应是指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为打破传统的城市之间的行政分割,促进区域市场、产业、基础设施一体化,以达到提高区域整体竞争力的一种发展状态;“同城效应”是城市经济圈发展到高级阶段的必然趋势,“同城效应”的出现是伴随着交通运输业的发展而出现的,因此正确答案是D.

故选: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