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二战日本飞龙航母的资料,上边最多能载多少架飞机
以1941年12月偷袭珍珠港时期为例:载有舰戦18架、舰爆18架、舰攻18架
1942年6月,苍龙号参加了中途岛海战,当时舰载机搭载编制为21架零式舰上战斗机、21架九九式舰上轰炸机、21架九七式舰上攻击机
——刚完工不久后于横须贺港内的照片
原本与苍龙号相同的飞龙明毁号,在修正后有着许多的不同。与苍龙不同的是,在发生友鹤事件之后,日本海军便不再以较为先进且快早槐历速的电焊法施工,而是采用较传统而缓慢的铆接法。飞行甲板虽与苍龙同长,而宽度却更多了陆搜一米,但船体本身并无加宽。在加贺号的改装经验中,海军航空部发现舰桥位置于舷侧中央的位置较利于飞机发舰的准备与指挥,所以其后包含飞龙的航舰设计,皆把舰桥位置移至中央,但实际完工后发现,虽然舰身中段突出的烟囱与置中的舰桥分居左右舷两侧可以稳定船身的重心,但是排烟系统与热气会造成飞行甲板上方严重的乱流,所以后来的航舰设计又改回右舷前侧的舰桥位置设计了,而飞龙在下令更改设计时已接近完工阶段,所以仍然是舰桥置中的设计,而舰桥在甲板左边。除了因为排水量比苍龙更大而减慢速度之外,有别于苍龙的双舵设计,飞龙则改为单舵。
参数:
标准排水量 17,300吨
舰长:227.35米、216.9m(飞行甲板)
舰宽 :22.32米、27m(飞行甲板)
吃水: 7.84米
锅炉 : 8具号舰本式重油锅炉
动力: 4具舰本式All-Geared蒸气涡轮机.4轴
功率: 153,000匹
最高速度 34.5节
续航距离 8000浬(14节)
乘员 1,103人
舰载机:标准57、备用16
武器装备 双联装127公厘40倍径高射炮6座
双联装25公厘高射炮5座
三联装25公厘高射炮7座
水线带:140mm
历任舰长:
1、竹中龙造 大佐(1939年7月5日就任)
2.横川市平 大佐(1939年11月15日就任)
3.矢野志加三 大佐(1940年11月15日就任)
4.加来止男 大佐(1941年9月5日就任)1942年6月6日战死
末任舰长——加来止男
加来止男海军少将,熊本人,1893年(明治26年)11月8日生,
1914年(大正3年)12月19日海军兵学校毕业
1941年(昭和16年)9月5日担任「飞龙」舰长,1942年6月6日随飞龙号一起沉没(少将军衔是死后追认的)。
飞龙号航空母舰的概况
“飞龙号”(Hiryu)(ひりゅう)航空母舰属“苍龙”级中型舰队航母,与之前建造的带有浓厚实验性的“凤翔号”,以及主力舰改装航母“赤城号”、“加贺号”不同,“苍龙”级是日本帝宽镇国海军设计建造的第一型专用航空母舰。 按照“苍龙”级最初的设计思想,是装备重炮的大型航母,但随着舰载机性能的不断提升,航空母舰需要尽可能搭载更多的飞机。同时受限于《华盛顿条约》对航母总吨位的限制,日本海军改变了航母搭载重炮的设计习惯,改为专门搭载飞机。为了在严酷的条约限制下建造更多的战舰,日本的航母建造和巡洋舰、驱逐舰一样,明显武备过重,显得头重脚轻,机构强度不足。
1934年的“友鹤事件” 以及次年的“第四舰队事件” ,终于令日本海军意识到忽视舰船复原性及结构强度的巨大风险,遂对“飞龙”号的设计做了调整。
与“苍龙”号比,“飞龙”号进一步加强了舰体结构强度,外观上的重要表现之一是大大提高了舰艏干舷。另外,由于改进了装甲防护,“飞龙”号比“苍龙”号稍宽一些,排水量比后者更大(标准排水量增加2000吨)。有别于“苍龙”号的双船舵设计,“飞龙”号则改为单船舵。
在外观上,“飞龙”号航空母舰最大的变化是:岛式上层建筑改到了左舷(苍龙号岛式上层建筑位于右舷)。按日本海军的逻辑,两艘姊妹舰在并行时,准备在左边舰上(苍龙号)降落的飞机,在上空整理队形或返航准备降落时,可以向左盘旋;在右边舰上(飞罩知龙号)降落的飞机可以向右盘旋,两舰的飞机不会发生空中交通冲突。这种见解在航空母舰“赤城”号和“加贺”号进行现代化改装的时候就被采纳了。当时海军航空本部对“飞龙号”的设计提出建议,岛式上层建筑的理想位置应该尽可能靠近船体中部,中部也是烟囱的最好位置,于是干脆把岛式上层建筑移到左舷。
所以,从外观上看,“飞龙”号的舰桥与姊妹舰一左一右,且更加靠近舯部,形成了鲜明的识别特征。
但英国航空母舰的实践慎闷粗表明,飞行员在降落过程中一旦碰到麻烦,由于某些原因往往向左转,左舷岛式上层建筑造成的降落事故比右舷多一倍。当时还有一种说法是,飞机低速状态下,受限于螺旋桨反作用力的影响,往往容易向左偏移,故将舰岛设在右舷更加安全。
也许是日本海军的实践结果与皇家海军的结果不同,“飞龙”号虽在竣工之前完成结构加强,但要却没有更改舰桥的位置。待到日本海军决定将舰桥统一设置在航母右舷的时候,已是建造下一级大型舰队航母“翔鹤”级的事了。
日本飞龙号航空母舰有哪些缺点?
飞龙号航空母舰是日本帝国海军设计建造的一艘航空母舰。
飞龙号航空母舰是苍龙号航空母舰的改进型,与“苍龙”号一样属于第二次船舰补充计划中建造的舰艇之一。最初设计是“苍龙”号的同型二号舰。
根据航空母舰赤城号和加贺号的改装经验与苍龙号的施工经验,对飞龙号进行更多修正的设计。完工后与最初设计变化很大,飞龙号与苍龙号的舰型已相差甚远。飞龙号航空母舰由横须贺海军船厂建造,1936年7月8日开工,1937年11月16日下水,1939年7月5日完工。
日本海斗亮军基于“友鹤事件”以及“第四舰队事件”的教训,对“飞龙”号的设计也产生影响。飞龙号和苍龙号比,进一步加强了舰体结构强度,提高了舰艏干舷,改进了装甲防护,飞龙号比苍龙号稍宽一些,排水量比苍龙号更大,有别于“苍龙”号的双船舵设计,“飞龙”号则改为单船舵。
飞龙号航空母舰最大的变化是岛式上层建筑改到了左舷。当时海军航空本部对“飞龙号”的设计提出建议,岛式上层建筑的理想位置应该尽可能靠近船体中部,中部也是烟囱的最好位置,于是干脆把岛式上层建筑移到左舷。
按日本海军的逻辑,两艘姊妹舰在并行时,准备在左边舰上(苍龙号)降落的飞机,在上空整理队形或返航准备降落时,可以向左盘旋;在右边舰上(飞龙号)降落的飞机可以向右盘旋,两舰的飞机不会发生空中交通冲突。这种见解在航空母舰“赤城”号和“加贺”凳姿号进行现代化改装的时候就被采纳了。
但英国航空母舰的实践已经表明,飞行员在降落过程中一旦碰到麻烦,由于某些原因往往向左转,左枣销绝舷岛式上层建筑造成的降落事故比右舷多一倍。实际上,“赤城”号在“飞龙”号竣工之前完成改装,实践表明并不象想象中的那样,但要补救“飞龙”号上层建筑配置在左舷的问题已经来不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