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古时候秋天的美称有哪些?
古时候秋天的美称有:农历七月称为首秋、孟秋、初秋、早秋、新秋、上秋,八月称为正秋、仲秋、中秋、桂秋,九月称为晚秋、季秋、凉秋、暮秋
在我国,传统上是以二十四节气的“立秋”作为秋季的起点。进入秋季,意味着降雨、湿度等趋于下降或减少。在自然界中,阴阳之气开始转变,阳气渐退,阴气渐生,气候由热转寒,万物随寒气增长,逐渐萧落。
从现代气象学上划分,北温带的秋季在8月23日(处暑)~11月22日(小雪);南温带的秋季在2月19日(北半球雨水)~5月21日(北半球小满)。
秋天气温:
立秋并不代表炎热的夏天即将过去,立秋还在暑热时段,尚未出暑,秋季第二个节气才出暑,初秋期间天气仍然很热。
所谓“热在三伏”,按照“三伏”的推算方法,立秋至处暑往往还处在“三伏”期间,所以初秋天气还很热,真正凉爽一般要到白露节气之后。热与凉的分水岭在秋季,并不是在夏秋之交。秋天的气候分为两个阶段,初秋“闷热”,仲秋后趋向“干燥”、“凉爽”气候特征。
气象学上采用的候平均气温的秋季标准是,炎热过后,五天平均气温稳定在22℃以下时就算进入了秋季 ,低于10℃时秋季结束,进入冬季。
二、秋天的雅称别称是什么?
秋天的雅称别称:
1、秋日、秋节
汉刘桢《赠五宫中郎将》诗:“秋日多悲怀,感慨以长叹。”汉班捷妤《怨歌行》:“常恐秋节至,凉风夺炎热。”
2、三秋
古时七月为孟秋,八月为仲秋,九月为季秋,合称三秋,代指秋天。唐王勃《滕王阁序》就有“时维九月,序属三秋”之句。清代纳兰性德《与顾梁汾书》:“天清气朗,时值三秋。”
3、九秋
整个秋季为90天,共分九旬,故秋天有九秋之称。晋张协《七命》诗:“唏三春之溢露,溯九秋之鸣飚。”唐陆畅《催妆五首》之一:“闻道禁中时节异,九秋香满镜台前。”
4、 九和
古代以九为金的成数(成数,泛指比率),秋属金且气和,所以称秋季为“九和”。《管子·幼官》:“九和时节,君服白色,味辛味,听商音。”尹知章注:“金成数九,金气和,君则顺时节而布政。”
5、金天、金秋、金素
古代五行之说,秋属金,故称金天、金秋或“金素”。唐王维有诗:“金天净兮丽三光,彤庭曙兮延八荒。”唐陈子昂有诗:“金天方肃杀,白露始专征。”谢灵运《永初三年七月十六日之郡初发都》诗云“述职期阑暑,理棹变金素。”李善注解说:“金素,秋也。秋为金而色白,故曰金素也。”
6、素秋、素律、素节
秋属金而色白,秋天又称素秋、素律、素节。晋朝潘正修有诗:“予登素秋,子登青春。”杜甫《秋兴》:“瞿塘峡口曲江头,万里风烟接素秋。”欧阳修《清商怨》:“关河愁思望处满,渐素秋向晚。”前蜀韦庄《三用韵》“素律初回驭,商飙暗触襟。”欧阳修《水谷夜行寄苏子美》诗:“我来夏云初,素节今已届。”
三、古代秋天的别称
秋天还有三秋、素秋、商秋、西陆、白藏等雅称。
三秋:古时七月为孟秋,八月为仲秋,九月为季秋,合称三秋,代指秋天。王勃《滕王阁序》就有“时维九月,序属三秋”之句。
金天:古代五行之说,秋属金,故称金天或金秋。王维有诗:“金天净兮丽三光,彤庭曙兮延八荒。”陈子昂有诗:“金天方肃杀,白露始专征。”
素秋:秋属金而色白,秋天又称素秋。杜甫《秋兴》:“瞿塘峡口曲江头,万里风烟接素秋。”欧阳修《清商怨》:“关河愁思望处满,渐素秋向晚。”
商秋:古以五音(宫商角徵羽)配合四时,商为秋。商音凄厉,与秋天肃杀之气相应,秋故名商秋。潘尼《安石榴赋》:“商秋授气,收毕敛实。”陆机《行思赋》:“商秋肃其发节,玄云霈而垂阴。”秋还称商序、商节、白商。
西陆:指秋天。《隋书·天文志》载“日循黄道东行牞一日一夜行一度,三百六十五日有奇而周天。行东陆谓之春,行南陆谓之夏,行西陆谓之秋,行北陆谓之冬。”骆宾王《在狱咏蝉》诗曰:“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白藏:按五色学,秋色为白,秋又是收获储藏季节,故秋称之为白藏。有“白藏”注解曰:“气白而收藏万物。”《尔雅·释天》:“秋为白藏。”
爽节:天高气爽的季节,指秋天。谢月兆有诗云:“渊情协爽节,咏言兴德音。”爽节亦指重阳节。李适有诗曰:“爽节在重九,物华新雨馀。”
秋天称呼颇多,还有清秋、高秋、霜天之别称,秋意似乎详述不尽。柳永《雨霖铃》:“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宋子侯《董娇饶》:“高秋八九月,白露变为霜。”庾信《和裴仪同秋日》:“霜天林木燥,秋气风云高。”
四、秋的雅名是什么呢?
秋天的别称:金天、金秋、金素、素秋、素律、素节、商秋、素商、泰秋、西陆、白藏、金商、爽节、西旻、凄辰、萧辰、清秋、高秋、霜天、霜日、秋序、秋绪。
秋季有三个月,分别称为孟秋七月、仲秋八月,季秋九月,合称三秋。其中七月又称为初秋、早秋、新秋、上秋;八月称为正秋、中秋、桂秋;九月称为晚秋、凉秋、暮秋。唐朝王勃《滕王阁序》就有“时维九月,序属三秋”之句。
古代秋天的别称
秋日、秋节:汉刘桢《赠五宫中郎将》诗:“秋日多悲怀,感慨以长叹。”汉班捷妤《怨歌行》:“常恐秋节至,凉风夺炎热。”
九秋:整个秋季为90天,共分九旬,故秋天有九秋之称。晋张协《七命》诗:“唏三春之溢露,溯九秋之鸣飚。”唐陆畅《催妆五首》之一:“闻道禁中时节异,九秋香满镜台前。”
九和:古代以九为金的成数(成数,泛指比率),秋属金且气和,所以称秋季为“九和”。《管子·幼官》:“九和时节,君服白色,味辛味,听商音。”尹知章注:“金成数九,金气和,君则顺时节而布政。”
五、秋天的别称有哪些?
秋天的别称:
高秋(秋高气爽之意)
素秋・白秋(五行思想中秋=金=白)
白帝(掌管秋天的神)
金秋(秋=金;丰收・植物的颜色)
三秋(初秋、仲秋、晩秋的三个秋)
九秋(秋的九十天=三个月时间)
扩展内容
秋季,是继春季、夏季后的第三季,农历为7月立秋到9月立冬,阳历为9至11月,天文为秋分到冬至这一段时间,秋天有6个节气,分别为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
六、秋天的别称和雅称
秋天的别称和雅称:首秋、上秋、瓜秋、早秋、新秋、肇秋、兰秋、正秋、中秋、桂秋、秋高、晚秋、凉秋、暮秋、秋末、残秋、素秋、穷秋、金天、商秋、西陆、白藏、爽节、请求、高秋、霜天等。
秋日、秋节:汉刘桢《赠五宫中郎将》诗:“秋日多悲怀,感慨以长叹。”汉班捷妤《怨歌行》:“常恐秋节至,凉风夺炎热。”
三秋:古时七月为孟秋,八月为仲秋,九月为季秋,合称三秋,代指秋天。唐王勃《滕王阁序》就有“时维九月,序属三秋”之句。清代纳兰性德《与顾梁汾书》:“天清气朗,时值三秋。”
九秋:整个秋季为90天,共分九旬,故秋天有九秋之称。晋张协《七命》诗:“唏三春之溢露,溯九秋之鸣飚。”唐陆畅《催妆五首》之一:“闻道禁中时节异,九秋香满镜台前。”
九和:古代以九为金的成数(成数,泛指比率),秋属金且气和,所以称秋季为“九和”。《管子·幼官》:“九和时节,君服白色,味辛味,听商音。”尹知章注:“金成数九,金气和,君则顺时节而布政。”
金天、金秋、金素:古代五行之说,秋属金,故称金天、金秋或“金素”。唐王维有诗:“金天净兮丽三光,彤庭曙兮延八荒。”唐陈子昂有诗:“金天方肃杀,白露始专征。”谢灵运《永初三年七月十六日之郡初发都》诗云“述职期阑暑,理棹变金素。”李善注解说:“金素,秋也。秋为金而色白,故曰金素也。”
素秋、素律、素节:秋属金而色白,秋天又称素秋、素律、。晋朝潘正修有诗:“予登素秋,子登青春。”杜甫《秋兴》:“瞿塘峡口曲江头,万里风烟接素秋。”欧阳修《清商怨》:“关河愁思望处满,渐素秋向晚。”前蜀韦庄《三用韵》“素律初回驭,商飙暗触襟。”欧阳修《水谷夜行寄苏子美》诗:“我来夏云初,素节今已届。”
商秋、素商:古以五音(宫商角徵羽)配合四时,商为秋。商音凄厉,与秋天肃杀之气相应,秋故名商秋。晋潘尼《安石榴赋》:“商秋授气,收毕敛实。”晋陆机《行思赋》:“商秋肃其发节,玄云霈而垂阴。”杜甫《七月三日戏呈元二十一曹长》诗:“今兹商用事,余热亦已末。”何晏《景福殿赋》中有“结实商秋,敷华青春。”意为秋天结实,春天开花。马祖常《秋夜》:“素商凄清扬微风,草根知秋有鸣蛩。”
泰秋:秋时安泰吉祥,谓之泰秋。《管子.山至数》:“泰秋,田谷之存予者若干,今上敛谷以币。”
西陆:指秋天。《隋书.天文志》载“日循黄道东行,一日一夜行一度,三百六十五日有奇而周天。行东陆谓之春,行南陆谓之夏,行西陆谓之秋,行北陆谓之冬。”骆宾王《在狱咏蝉》诗曰:“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白藏:按五色学,秋色为白,秋又是收获储藏季节,故秋称之为白藏。梁元帝《篡要》:“秋曰白藏,亦曰收成。”有“白藏”注解曰:“气白而收藏万物。”《尔雅.释天》:“秋为白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