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斯大林格勒生产的t34-拖拉机什么样子

T-34坦克,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由苏联哈尔科夫共产国际工厂设计师米哈伊尔·伊里奇·科什金领导设计的中型坦克该坦克战斗全重32吨,发动机功率500马力,最大公路速度75千米/小时,最大行程400千米,装备一门76毫米坦克炮,是一型火力、防护力和机动性都很突出的坦克 。

从20世纪40年代到50年代,苏联一共生产了T-34系列坦克84070辆,其型号主要为两种:安装76.2毫米坦克炮的T-34/76坦克和安装85毫米坦克炮的T-34/85坦克。T-34坦克带有倾斜装甲的设计思路对后世的坦克发展有着深远及革命性的影响。

炮塔为铸造结构,位于车体中部上方。T-34/85炮塔里有3名乘员,车长在左边,炮长在车长前下方,装填手在右边。炮塔顶部后边有两个带圆顶盖的通风口。T-34/76采用空间狭小的双人炮塔,一般为炮手兼任车长,其他也有装填手,甚至驾驶兼任车长的情况,大大降低了战斗效率。后期随着T-34/85坦克无线通讯设备的改善(同时增加一名无线电通讯员),这个弱点才逐步改观。

二、二战最强悍农机厂——拖拉机生产线上有开出T-34坦克吗?

这家生产T-34中型坦克的“农机厂”,就是卫国战争中的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它也生动的证明了,苏联巨大战争潜力对纳粹德国的无情碾压,饿死的骆驼还是比马大。

T-34也是现代俄罗斯cosplay卫国战争的主角

单纯从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从名称上看,只是个生产拖拉机的农机厂。

不错,这就是在卫国战争爆发前,它的功能定位。

这家位于重工城市斯大林格勒的农机厂,是个非常受重视的大型国企。该厂的全套设备均由美国制造,据资料显示,美国80多家厂商曾经参与了该厂的建造,不仅是美国,在后期的安装中,德国人也出了不少力,当时正处于苏德“蜜月期”,德国技师们很积极的帮助苏联建设社会主义工业化国家。

在和平时期,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每年生产的拖拉机占全国产量的一半甚至以上。

这是它的正常打开方式

转眼到了斯大林格勒战役期间,这个农机厂紧急改装了生产线生产T-34坦克,直到战争降临到了厂区内。苏军派了一个师和一个混合旅驻守在拖拉机厂,以维持坦克的正常生产和维修。拖拉机厂的工人们一边反击敌人,一边在看不到头的饥饿和战火中坚持生产,甚至有工人累死在了生产线上。

因为,他们都清楚,一旦丢失了斯大林格勒,整个西部工业区就完全沦陷,东西交通被切断,德国更可以进军盛产粮食和石油的高加索地区,这也就意味着,自己的祖国几乎没有翻身的机会了。

千钧一发之际,苏联的暴力美学发挥了关键作用。

跟德国的精工细作的“动物园”系列装甲武器不同,此时的T-34中型坦克是不怎么考量发动机寿命的,更不会考虑到“后续养护”的问题,能维持48小时的功能就可以了。实际上,还真是这个规律,两天下来,无论是操作人员还是装甲武器都得重新换一茬,48小时几乎就是极限。

其实,到了战役的消耗和相持阶段,双方拼的就是谁”量大“。

再看德国这边,因为不是本土作战,那些”虎“啊,”豹“啊的,他们的发动机寿命都消耗在苏联广袤的土地上,等千里迢迢的杀到斯大林格勒城下,性能也比拖拉机厂开出来的T-34强不到哪去了。

而且,个大又经糟的T-34坦克本身设计简单,易于生产,对流水线和零配件的适应性强。这种情形下,拖拉机生产线改一改就成了坦克流水线,造拖拉机的技工,紧急培训一下,就能上手造坦克。

此时,拖拉机厂所承担的任务主要是将坦克拼装到一起,履带,底盘,炮塔,主炮,机枪以及若干小零部件,只要有足够多的熟练工人与零件,坦克便能源源不断开下生产线....

这些拖拉机生产线上造出的坦克,根本就没有安排调试和检测环节,就直接从生产线上开下来,由坦克兵驾驶开往前线参加战斗。在危急时刻,简单训练后的工人们作为坦克手,直接驾驶着刚刚造好的坦克出厂迎战德军。

然而,到了1942年10月中旬,德军发动了第三次猛攻,火力的重点就是拖拉机厂、街垒工厂和红十月工厂,这些为苏军提供战争资源的工业基地。结果,斯大林格勒工业区也成为整场战役中战况最为惨烈的地点。

开战之初,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的工人有数千人,但随着战线越来越近,大部分工人都牺牲在了自己的工作岗位上或者亲手生产的坦克中。

到了战争后期,由于工厂已经被损坏严重,部件难以凑齐,已经无法正常生产新的坦克,只能对在战斗中损坏的坦克进行修理。

即使在战役最危急的时期,城市已被占领了80%——90%的区域,各个工厂的民兵们仍然进行着顽强抵抗。他们在防守工厂的同时,还坚持修理武器,甚至有时会冲到最前线,就地修理坦克;一些仅仅接受了简单战斗训练的平民,拿起武器保卫城市。战火中的斯大林格勒,每条街道,每座楼房,每家工厂内,几乎都发生过激烈的枪战。

激烈的战斗结束后,费了大劲的德国人往往发现,强悍的敌人竟是穿裙子的女人或者十几岁的少男少女。

战后,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复产,但早就不是主打生产农机了。从1951年开始,出厂PT-76两栖坦克,这也是世界上产量最高的两栖坦克。此外,其他著名产品还有BMD系列伞兵战车,2S25坦克歼击车等等。它们主打都是量大、皮实。

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在苏联解体后的“私有化”高潮中,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被整成了四家公司,经营方向分别是房地产开发和农机制造。其中,继承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主要衣钵的是现在的伏尔加格勒拖拉机厂,在俄罗斯时代,又开始干起了老本行,主打生产各种农机。

实际上,这也没什么不堪回首的。毕竟,俄罗斯也是个世界粮食出口大国,和平年代,生产拖拉机跟造坦克比,效益也是很明显的。

三、T-34是二战最优秀的中型坦克,为什么会在卫国战争初期惨败呢?

卫国战争初期T-34可没有惨败,所谓“T-34灾难”就是卫国战争初期出现的。

早期T-34损失较大,主要是苏军的战略失利造成的,并非车不行,而且它们同样给予了德军以难以磨灭的印象。

1939年时,二战的战火已经开始点燃,但T-34坦克还不存在,那时候它还是名为A-20和A-32的原型试验车。

到1940年3月时,感受到战争即将到来,苏军才赶紧赶忙的推出了早期型T-34,这被称为“1940年型”(T-34/76A)。

为了给1940年型T-34定型,苏联坦克专家柯什金也在当年9月26日积劳成疾累死了,但他在6月份时已经留下了生产图纸。

1940年型T-34制造极为粗糙,工厂还处于磨合期间,因此大量坦克都存在故障,甚至需要靠锤子砸来换挡和转向。

而且直到1940年底,哈尔科夫厂其实还没搞定T-34坦克的炮塔工厂化铸造,当时的苏联工业水平并没有后来那么厉害。

直到1941年,T-34的铸造炮塔技术才在马里乌波尔方面的帮助下勉强完成,而且112厂等直到7月份仍然铸造炮塔失败,后来算是慢慢搞好的。

1941年6月22日,德国发动“巴巴罗萨计划”,开始闪击苏联,苏联这时候根本没有足够的T-34来抵挡德军,他们多使用的是T-28、BT系列、KV重型系列等坦克。

但它们的对手也不强,此时的德军使用的是1、2、3、4号坦克,以及一些反坦克炮和突击炮,比苏军轻多了,以致于屡屡发生“KV横路”,百般无奈的情况。

苏军也在拼命试生产T-34,当时苏联人什么都缺,但他们仍然生产出了大量的坦克。

缺钢,就拿别的钢材熔炼,缺机器,就把不费事儿的小零件下发给小厂去做。

苏联人还缺发动机,这严重限制了T-34的产量。

为了能让坦克快点下线,他们干脆使用了M-17汽油机凑合,在1941年生产了365辆烧汽油的T-34,这些玩意儿与打火机无异,但马力达到700,原版V-2柴油机才500马力。

汽油T-34据称主要由乌拉尔捷尔任斯基车辆制造厂、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生产,1941-1942年生产的T-34中有1201架配备了M-17T或M-17F,高产如母猪。

1941年6月22日战争开始时,T-34已经下线了1853辆,配属给了所有的军区。

与T-34坦克一遭遇,德军就傻了。

1941年6月22日,也就是战争开始的当天,T-34就在白俄罗斯格罗德诺与德军相遇了。

德国人表现的相当恐慌,他们没想到这样一辆中型坦克居然拥有绝强的实力,想干掉它太难了。

四、T34为什么是坦克史上最经典的?

首先,T-34 系列以及其底盘所研制的变型车在二战中的制造量是最多的

T-34坦克是苏联于1940年代到1950年代生产的中型坦克,在坦克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这种坦克一共生产了约8万多辆。

而且T-34 的布局是 驾驶室,战斗舱,动力舱,使用柴油机以及大角度的倾斜装甲,这些都是后来各国坦克发展的范本,对于各国的影响力可谓是不小。

另外在当时T-34 虽然不是虎式,虎王的对手,但是你可以想象一下,放眼望去,前方冲锋过来的T-34犹如蝗虫般而来,机房区区数百辆或者上前两坦克要阻挡比自己多处数倍的坦克是什么概念。

T-34 经典就经典在它皮实,故障率低。

它简单,可以改装成所需要的各种武器(突击炮,牵引车,抢救车,喷火坦克等等等。。。。)

它易于制造,前线损失了上百辆T-34 在几个月甚至数周时间内就可补充完毕,在同样的钢产量情况下苏联比德国制造的坦克数量要多出数倍。

它易于操作,之所以经典是使用的人多,使用的人多并不是培训训练的号,而是只要会开拖拉机,就能驾驶T-34 只要会打炮,就能上车当炮长。。

这就是T-34 ,虽然有不足,但是无法阻挡它进入德国的脚步,虽然有不足,但是也无法让它轻易的退役(T-34 的车组甚至在波黑战争中还能看到它的身影,那时候它的孙子辈的T-72 都已经在服役了,T-34 堪称不死的老兵)

五、为什么T34被称为雪地之王。谢谢

其实就是性能较好,生产简便,数量压倒虎式和虎王。

哈尔科夫共产国际工厂著名设计师科什金的杰作。塔西诺夫为其设计了车身,采用革命性的斜面装甲,防护能力大为提高。

T-34坦克不仅继承了BТ坦克优秀的机动性能,火力和防护能力也有极大飞跃。优异表现也压倒了KV-1坦克。在T-34坦克尚未完成样车之前,苏联领导层就决定同意用T-34装备苏联红军。1940年1月底,首批坦克驶离哈尔科夫的工厂生产线,后人称为T-34/76 1940年型(T-34/76A)。2月初,2辆T-34在进行哈尔科夫-莫斯科-斯摩棱斯克-基辅-哈尔科夫的长途行驶试验中,给在莫斯科红场观摩试验的斯大林留下深刻印象。科什金因患肺炎于当年9月26日病逝,最终没有看到绝笔之作T-34的精彩表现。其助手莫罗佐夫接替了他,T-34坦克1940年6月完成生产图纸,随即大批量生产。具备出色的防弹外形,强大的火力和良好的机动能力,特别是拥有无与伦比的可靠性,易于大批量生产。

T-34/76A坦克于1940年完成115辆,并将一部分派往芬兰实战试验,但未能来得及参加战斗。至1941年6月22日德国入侵,苏联共完成T-34坦克1225辆,大大超过了同期Ⅳ号坦克的数量。至莫斯科会战前夕,已有1853辆T-34交付部队使用。

T-34/76于1941年6月22日在白俄罗斯格罗德诺首次参战,在此后一系列战斗中德军竟找不到可以与之抗衡的坦克,这就是“T-34危机”,导致了德军大量坦克的过时,被迫推出更新型的坦克以应付局面。作为应对措施,德国Ⅲ号改装长身管50毫米炮,Ⅳ号坦克则改装长身管的75毫米炮,同时都大大加强防护力,可有效对抗T-34/76。同时又开始研制Ⅴ号“黑豹”式坦克和Ⅵ号“虎”式,其中前者明显效仿T-34的设计思想。

最初只是称为T-34,后人为了将装备76.2mm火炮的T-34与装备85mm火炮的T-34区别开,分别称之为T-34/76,T-34/85。后来西方采用字母A-F区分T-34/76的亚型(当然这也是不准确的):A 1940年型,主要特征为一门型号为L-11,倍径30.5的76.2mm火炮被猪鼻状的防盾保护着,炮塔扁平,分焊接,铸造两种;B 1941年型,一门型号为F-34,倍径41.2的76.2mm火炮,部分A型使用了这种火炮,盒装防盾明显不同;C 1942年型,主要特征驾驶员舱盖更换,航向机枪加装外防盾;D 1942年型,主要特征为大型六角炮塔,两个圆形炮塔舱盖,舱盖打开状态,因类似米老鼠的耳朵而得名;E 1943年型,在六角炮塔左侧加装了车长指挥塔;F 1943年型,铸造炮塔(实际是UZTM的锻造炮塔)。

现在,俄罗斯人用“煎饼”“螺母”来分别描述装备一体式大型仓盖的扁平炮塔和双乘员舱盖或带指挥塔的六角炮塔。所谓43,44,45年型只不过是事后的一种描述,用工厂+ABCD类炮塔+炮+年份基本可以区分95%的T-34/85。

下面松散罗列一下T-34/76发展轨迹:

1940年底,铸造炮塔出现,由马里乌波尔-哈尔科夫联合制造,正面厚60mm(轧钢焊接的正面52mm)。41年,先后三家厂生产T-34整车。112厂41年7月投产,开始生产铸造炮塔失败,借鉴了马里乌波尔的经验后,首批20辆T-34与10月交付部队。由于发动机短缺,112厂及STZ生产时,使用了M-17F汽油发动机。两厂41年底生产了365辆安装此发动机的T-34,截止42年5月又交付904辆。

斯大林格勒地区,STZ进行总装,Krasniy Oktyaber轧钢厂生产装甲板,用船运到STZ及第264工厂(斯大林格勒造船厂,组装车体的地方)。41年秋,“榫接”样式的车体在STZ投产。41年10月STZ设计全钢负重轮,11月投产,这种样式的负重轮各厂(根据现有照片判断,112厂实心锻造胶缘负重轮供应充足,没有使用全钢轮)都有使用,43年夏取消。

41年9月17日位于哈尔科夫的183厂开始向乌拉尔迁移,最后一列(第43列)迁移列车10月19日抵达乌拉尔,12月第一条生产线准备完毕,月底通过总装从哈尔科夫带来的部件,25辆T-34交付部队。42年2月,112厂的炮塔座圈跳弹筋增加到6条。42年3月还在生产“煎饼”炮塔的厂家开始将炮塔后部简化,焊接炮塔采用一整块梯形钢板焊接,铸造炮塔为一体式。42年6~7月,183厂开始采用新的辐条式带胶缘负重轮。42年183厂是T-34产量最大的厂。

42年夏,战火临近STZ,导致其停产。另有三家工厂(UZTM,ChKZ,174厂)开始生产T-34整车。位于斯维尔德洛夫斯克的UZTM(Ordzhonikidze乌拉尔重型机械制造厂,Uralmash)41年秋开始生产车体,随后开始生产铸造炮塔,42年4月开始为183厂提供组装好的车体或炮塔,42年7月28日生产整车,43年秋转产基于T-34底盘的自行火炮。原来位于列宁格勒的基洛夫工厂(第100厂)41年6月25日迁往车里雅宾斯克(ChKZ),联合了本地的拖拉机厂以及一同迁往的生产发动机的(原来位于列宁格勒,哈尔科夫的)等厂家,自此车里雅宾斯克被称为坦克城(Tankgrad)。ChKZ于41年末42年初开始生产一些T-34部件,42年8月生产整车,44年3月停止生产T-34。

螺母”炮塔由M?A?Nabutirsky在183厂搬到乌拉尔地区稍后研制(183厂由于迁移,丢失了轧钢机等一批大型生产设备)。这种炮塔最早见于42年8~9月(春季就有小批量生产),德军拍摄的照片显示7月上就有了,GKO42年7月1日颁布的安装这种炮塔的命令似乎验证了这点。“螺母炮塔”分为laminate,hardedge,softedge三大类炮塔。42年10月UZTM为扩大产能利用5000吨级压力机生产锻造炮塔,供自己和ChKZ(112厂利用这种炮塔与自己车体生产的OT-34有照片可见)生产T-34,到44年3月,生产了不少于2670个。

圆筒型附加油箱42年10月初出现在ChKZ生产的车辆上。截止43年4月,安装在车体后部的箱式附加油箱仍有出现在112厂,174厂的车辆上。42年夏末秋初,183厂生产的车辆,航向机枪有了外防盾,与此同时112厂的车辆开始出现扶手。112厂和乌拉尔地区厂家的扶手样式不同。

43年秋,T-34部件开始标准化,包括履带,附加油箱,扶手等。车长指挥塔出现于43年夏,43年6月至44年3月生产5740个。43年初,“螺帽”炮塔两侧出现手枪射击孔,春季后变得较为常见。41年,71TK-3型电台配发,有效通信距离18千米,42年,9R系列(22千米)代之,9RS(28千米),后期的T-34/85安装有10RT-26(7~20千米)。

车内通话设备,由早至晚的一些型号为,TPU-2,TPU-3R,TPU-3bis-F,TPU-ZR系列,TPU-47。包括T-34/76在内的各型苏联坦克也存在明显缺陷,主要是没有全部配备车际无线电联络设备,一般是几辆T-34中只有一辆指挥坦克拥有无线电设备,坦克之间联络还依靠旗语。同德国主战的各型坦克(Ⅲ、Ⅳ、Ⅴ、Ⅵ)基本都配备无线电相比,协同作战能力相差不少,所以当编队行进作战时难以充分发挥坦克的优异性能,特别是遭遇突发情况时应变能力差。

所以由一辆性能不怎么样的Ⅲ号坦克,击毁多辆T-34的战例屡见不鲜。后期随着英美根据租借法案援助的无线电设备及本国设备的量产,至1943年夏75%的车辆装备了电台,到了1944年,电台装备率达到100%,这个弱点才逐步改观。

1943年秋天起,针对德国已经出现豹式和虎式坦克,T-34安装85毫米炮,加强了装甲,定名T-34/85型坦克。无线电通讯设备成为标配,增加了一名装填手。12月15日,T-34/85被批准投入大量生产,取代T-34/76成为战争后期苏军机械化部队主力装备

六、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生产的-t34拖拉机

T-34E STZ型(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在T-34 1941型的基础上,车体首上加焊了15mm的附加装甲,使首上防护达到了60mm倾斜,倾斜30度(水平入射角60度),在远距离或近距离摆出一定水平角度后可以弹开或防护德国KWK40 75mm坦克炮(也就是四号g型的主炮)的穿甲弹。对于1941型椭球型炮塔防护能力差的问题也做出了临时改进: stz型t-34e的炮塔正面的凸出部分被做了简单粗暴的斜向切割,也就是炮塔的正面下半部分变成了一个倾斜极大的斜切面,这样就大幅减少了被击中炮塔导致车辆被击毁的几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