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十三所外迁高校有哪些?

文革发生后,高等学校陷入混乱。受国内外形势影响,根据林彪“第一号通令”,1969年10月26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高等院校下放问题的通知》 ,决定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北京建筑工业学院、北京轻工业学院、北京机械学院、北京电力学院、北京水利水电学院、北京地质学院、北京矿业学院、北京农业大学、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北京林学院、北京铁道学院等十三所农林地矿水电工科院校迁出北京,外迁至河北、陕西等地,称之“京校外迁”。

百度百科:

京校外迁的高校名单

一、被迁出北京的学校13所:

1、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全国重点大学,建于1958年9月,1969年12月由北京迁往安徽省安庆市,后又由安庆市迁到安徽省会合肥市。

2、北京建筑工业学院(组建武汉理工大学)。创建于1958年,1969年11月由北京迁往湖南常德市,1971年又迁到湖北省会武汉市,改名为武汉建筑材料工业学院,后为武汉工业大学,组建武汉理工大学。

3、北京轻工业学院(组建北京工商大学、陕西科技大学)。创建于1958年,1970年由北京迁往陕西省咸阳市,改名为西北轻工业学院,西北轻工业学院 于2002年改名为陕西科技大学,于2005年迁往西安。

4、北京机械学院(今西安理工大学)。创建于1958年,1969年由北京迁往陕西省西安市,改名为陕西机械学院,后更名为西安理工大学。

5、北京电力学院(今华北电力大学)。创建于1958年,1969年12月由北京迁往河北省邯郸地区,1970年10月又迁到河北省保定市,改名为华北电力学院。1995年与北京动力经济学院合并组建华北电力大学。2005年10月,华北电力大学校部由设在保定变更为设在北京,分设保定校区,两地实行一体化管理。

6、北京水利水电学院(今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创建于1958年,1969年底由北京迁往河北省岳城,1973年又迁到河北省邯郸市,改名为华北水利水电学院,1990年搬迁至郑州,后更名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7、北京石油学院(今中国石油大学)。全国重点大学,创建于1953年9月,1969年11月由北京迁往山东省东营胜利油田,继而迁入青岛市,改名为华东石油学院。后发展为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和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两个办学实体组成的中国石油大学。

8、北京地质学院(今中国地质大学)。全国重点大学,创建于1952年11月,1970年由北京市迁往湖北省江陵市,改名为湖北地质学院,1975年又迁到湖北省武汉市,再改名为武汉地质学院。 后发展为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和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两个办学实体组成的中国地质大学。

9、北京矿业学院(今中国矿业大学)。全国重点大学,创建于1909年,1970年5月由北京迁往四川省合山县,改名为四川矿业学院,1978年后迁往江苏省徐州市,定名为中国矿业学院。 后发展为中国矿业大学和中国矿业大学(北京)两个办学实体组成的中国矿业大学。

10、北京农业大学(今中国农业大学)。全国重点大学,创建于1949年9月,1970年8月由北京迁往陕西省甘泉县,1971年与延安大学合并,定名为延安大学,1973年4月又迁到河北省涿县,改名为华北农业大学,1978年迁回北京原址,恢复原名。

11、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今中国农业大学)。全国重点大学,创建于1952年,1970年6月由北京迁往四川省重庆市北碚区,校名先后改为四川农机学院和重庆农机学院,1975年又迁到河北省邢台市,再改名为华北农业机械化学院,1979年迁回北京市原址办学,恢复原校名。1985年更名为北京农业工程大学。1995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北京农业大学与北京农业工程大学合并成立中国农业大学。

12、北京林学院(今北京林业大学)。全国重点大学,创建于1950年,1969年11月由北京迁往云南省丽江,1972年4月迁到云南省下关,1973年4月又迁到云南省昆明市安宁县,改名为云南林学院。1979年迁回北京原址办学,恢复原校名。

13、北京铁道学院(今北京交通大学)。全国重点大学,1909年建立,1970年迁往河北省石家庄市,更名为北方交通大学,1977年11月仍回到北京原址办学,校名定为北方交通大学。 二、被撤销停办的学校14所:

1、中国人民大学。全国重点大学,创建于1937年,1969年学校停办,人员下放江西余江县。1973年6月,教职工成建制地分配到北京各大专院校工作。同年10月宣布撤销人民大学。1978年国务院批准恢复办学。

2、协和医学院(今北京协和医学院)。全国重点大学,创建于1919年,1970年宣布停办,1979年8月恢复办学。

3、北京政法学院(今中国政法大学)。全国重点大学,创建于1952年,1970年11月停办,人员下放安徽省濉溪,1972年宣布撤销,1978年7月国务院批准恢复办学。

4、北京对外贸易学院(今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全国重点大学,创建于1954年,1969年10月停办,人员下放到河南省固始,1970年8月宣布撤销,1973年3月国务院批准恢复办学。

5、国际关系学院。全国重点大学,1949年建立,1970年宣布撤销停办,1978年重建。

6、外交学院。创建于1955年,1965年撤销,1980年恢复并招生。

7、中央财政金融学院。(今中央财经大学)。创建于1949年,1970年7月宣布撤销,1978年2月恢复办学。

8、北京商学院。(后组建北京工商大学)创建于1950年,1969年停办,1978年恢复办学。

9、北京经济学院。(后组建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创建于1958年,1969年停办,人员下放河南省息县,1973年学校改由北京市领导,1974年恢复招生。

10、北京广播学院。(今中国传媒大学)创建于1959年,1969年停办,1973年国务院批准恢复办学。

11、北京气象专科学院。(后并入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创建于1960年,1970年撤销,1978年12月恢复办学。

12、北京农业劳动大学(今北京农学院)。建于1965年,1969年停办,1978年国务院批准恢复办学。

13、北京铁道医学院。建于1958年,1966年撤销。

14、北京外语专科学校。建于1963年,1969年撤销。

15、北京戏剧专科学校。建于1963年,1969年撤销。 三、被合并到其他学校中的2所:

1、北京语言学院(今北京语言大学)。创建于1962年,1970年停办,被合并到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1972年国务院批准恢复独立办学,1973年重新招收外国留学生。

2、北京工商管理专科学校。建于1963年,1969年停办,1974年并入北京经济学院。

高校外迁雄安名单

雄安新区首批四所北京高校——北京交通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北京科技大学和北京林业大学正有序推进雄安校区建设。四所“部属高校”将全校搬迁,来到河北雄安扎根,预计2035年完成河北省雄安市,国家级新区,这座城市承载了国家大事,一座座高楼大厦拔地而起,生态环境不断改善,大自然和城市和谐相处。人才同样是城市发展的核心力量,教育场所就少不了,近期有消息显示,4所“部属高校”将要全部搬迁到雄安。

这四所高校分别是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北交大、北科大和北林大,值得注意一点,是总校直接搬到雄安,预计2035年搬迁完成,一期工程已经正式开学。实力强悍的四所211高校来了,给雄安教育资源注入一股强有力的力量,“雄安新区大学城”来了第一批“住户”,日后陆续还有第二批、第三批高校。另外,北京70家央企总部,相继会来到雄安,部分行政单位也要疏解到此,这些都是国家级资源,个个实力不俗。这是一个不小的变化,值得学生和家长关注,未来几年间,北京教育功能、居住功能等,可能要搬离北京核心区域,雄安如同它的名字,将会雄起,成为大家安居的新城区。

北京高校外迁名单

迁出北京的学校

1、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全国重点大学,建于1958年9月,1969年12月由北京迁往安徽省安庆市,后又由安庆市迁到安徽省会合肥市。

2、北京建筑工业学院(组建武汉理工大学)。创建于1958年,1969年11月由北京迁往湖南常德市,1971年又迁到湖北省会武汉市,改名为武汉建筑材料工业学院,后为武汉工业大学,组建武汉理工大学。

3、北京轻工业学院(组建北京工商大学、陕西科技大学)。创建于1958年,1970年由北京迁往陕西省咸阳市,改名为西北轻工业学院,西北轻工业学院 于2002年改名为陕西科技大学,于2005年迁往西安。

北京高校为什么要外迁?科大为什么不迁回北京?

众所周知,北京高校云集,且实力强校居多,所以往往很多考生都渴望考到北京读书,而北京高校的招生要求也是相当高的。不过,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北京高校开始离开北京在全国各地办学。那么,北京高校为什么要外迁?科大为什么不迁回北京?

一、北京高校为什么要外迁?

截至目前,我国一共发生了两次北京高校外迁的情况。

历史上13所京校外迁

早在上个世纪70年代左右,我国的北京高校曾发生过一次大规模的外迁,包括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北京建筑工业学院、北京农业大学等13所著名高校,对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影响颇深。

改革开放以后,这些高校有些回京复校,有些开展两地办学,也有一些则在地方扎根等,促进了地方高等教育的发展。

新一轮京校外迁

2016年,北京市教委发布《北京市“十三五”时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2016—2020年)》,宣布“十三五”期间,北京将不再扩大教育办学规模,在京高校不再新增占地面积、不再校内扩建,支持在京高校外迁。

因此,越来越多的高校逐渐主动“离京”,将校区建设从市中心向郊区扩散,甚至是向周边城市发展,而本次在京高校外迁的主要原因如下:

1、教育经费不足

北京虽然教育资源丰富,但高校云集,土地资源相当稀缺且昂贵,很多高校想要扩大办学规模,但经费有限,只能选择土地成本更低的北京外郊地区。

2、可实现和地方的双赢

人口密集,土地稀缺也是北京的一个“老大难”问题,而高校外迁不但有利于疏解北京的“非首都功能”,有效缓解高校扩招的压力,以及带动其他地方高校文化的发展,可谓一举多得。

同时,高校们外迁的方式主要包括:

1)整体搬迁

比如2020年率先搬迁至成都的吉利学院,不但为北大缓解了用地压力,自身也得到了北大的援建承诺,更是对我国西部地区的高等教育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2)办分校

比如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在青岛、合肥等全国多地都建有分校区;北京师范大学在珠海建有分校区等。

3)联合办学

比如河北雄安新区作为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的存在,未来将会迎来一所首都的“双一流”大学,且届时北京一批大学都会与其通过联合办学的形式,共建中央大学系统。

值得一提的是,高校土地不足对于学生们来说最直观的一点就是: 生均宿舍面积不够。

二、科大为什么不迁回北京?

一方面,是安徽省的挽留,学校从70年代便已迁至安徽合肥,几十年来相辅相成,且目前合肥是我国四大科教基地之一,也不会影响学校发展;

另一方面,则是北京目前已经不再扩大教育办学规模,而中科院已在北京建立了中国科学院大学,所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迁回北京已基本不可能了。

京校外迁的其他院校

经过大批的外迁、撤并之后,到1970年底北京高等学校只剩下24所,计有: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航空学院、北京工业学院、北京钢铁学院、北京电信工程学院(原北京邮电学院)、北京化工学院、北京化纤工程学院、北京工业大学、北京医学院、北京中医学院、北京医学专科学校(原北京第二医学院)、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学院、北京外语学院、北京第二外语学院、中央民族学院、北京体育学院、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中央美术学院、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中央戏剧学院、北京电影学院、调整之后余下的24所的学校中有综合类学校2所,比1965年减少33%;工程类8所,减少56%;农林类全部丧失;医学类3所,减少40%;师范类2所,减少33%;语文类2所,减少60%;财经类全部丧失;政法类全部丧失;艺术类6所,减少14%;体育类1所,没有减少。

1970年,在保留的24所高校中,仅有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航空学院、北京医学院、北京中医学院和北京师范学院6所学校,在时隔四年之后招收了新生外,其余18所仍然没有恢复招生。

1970年后,北京的高等学校还有几次小范围的调整,比如,1971年8月,北京市将北京化纤工学院并入了北京化工学院,1978年后,化纤学院又恢复为独立办学。1973年,文化部将在京的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中央戏剧学院、北京电影学院等学校合并为一所中央五七艺术大学,将原北京农业劳动大学在昌平的校舍作为校部。1977年底,中央五七艺术大学宣布解散,各校恢复独立办学。

在这场历时数年的大变动中,外迁的高等学校中多一半学校搬迁了两次以上,转移最多的学校如北京林学院等,先后搬迁达四次之多。这些高等学校中有许多是国家重点大学,规模较大,在多次搬迁中,十几年甚至几十年艰苦奋斗积累下的学校资产遭受重大损失,图书资料仪器设备大批散失、损坏,还浪费了大量的投资修建简陋校舍和搬迁运输。教职工精神受到折磨,健康受到严重影响。

停办的学校同样损失巨大。停办后学校的教职员工都被下放到设在全国各地的干校之中,也经历了大规模的搬迁活动。在后来的几年中,因学校停办,教职员工陆续被分配到不同地区的不同工作单位,一大批高级知识分子中断或放弃了专业。由于人员的撤离,这些学校在京的校舍、资产被分配给了不同的单位,用做为教育之外的其他用途,致使后来学校恢复之后,遗留了大量的问题,造成许多矛盾和纠纷。有些损失成为无法弥补的永久遗憾。

没有被撤销或外迁的高等学校在此期间也饱受动荡之苦。根据当时精减疏散的总精神,各校都有相当一部分教职工去了外地的干校,有的教师在干校一去达五六年之久,同样荒废、生疏了专业和教学。不少教师在下放过程中患上克山病、血吸虫病等地方病或传染病,健康状况受到很大影响。

“文化大革命”中北京高校经历的这场大变动,给北京乃至全国的高等教育造成巨大的冲击和破坏,其影响在其结束后的二十几年中还没有完全消失。期间的各种损失无法精确统计,仅从培养人才一项来看,“文革”中北京高校只招了7万余名学生,若按1965年的招生额为基准推算,10年间,北京高校本应能培养而少培养的专门人才就达20万人之多,给国家建设造成了严重的人才断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