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隧道怎么建成的?

采用盾构法建设长江隧道。

长江隧道是一条穿凿在长江水面以下土石层,贯穿长江两岸的隧道。长江发源于青藏高原唐古拉山主峰格拉丹东雪山,是世界第三长河,仅次于亚马逊河与尼罗河。

长江是亚洲、中国第一长河,全长6403公里;长江水量居世界第三,上海、南京、武汉和重庆等城市都在长江两岸。

长江隧道建成的意义:

长江隧道建成后,它的通车能力是南京长江大桥的两倍,将改变长江南京段唯一的桥梁过江方式,大大缓解交通压力。

隧道建设有利于优化城市空间结构,提升城市辐射功能,推进两岸融合互动,也有利于充分利用地下空间,保护南京独特的人文景观和生态环境,缩短了江南江北的距离,对于实现南京市政府提出的跨江发展战略,拉动江北经济快速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它的建设,将改变当前长江单一的桥梁过江交通方式,对于缓解南京市跨江交通压力、促进沿江大开发具有重大意义。

过江隧道是怎么建的

采用盾构施工方式。在江边挖出施工井,采用盾构机械在施工井底横向掘进,旋转刀头在江底数十米地下慢慢掘进,每进0.8-1.0米就停下来设置筒壁,直至对岸。目前世界上最大盾构的直径是上海过长江的隧道盾构机,直径12米

南京长江隧道的建设历程

2009年8月22日上午,随着南京长江隧道右线盾构机转动着巨大的刀盘冲破最后一层加固区实现顺利贯通,继左线隧道于5月20日胜利出洞,由中国铁建十四局集团承建的南京长江隧道工程迎来了隧道全线贯通,这标志着中国长江流域工程技术难度最大、地质条件最复杂、挑战风险最多的越江隧道成功攻克了施工中的所有难题,规避了一切风险,取得了在特殊不良地质条件下施工的重大突破,也标志着中国超大直径盾构隧道的施工技术水准达到了一个新高度。

据权威专家,国际岩石力学会前副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南京长江隧道专家委员会主任钱七虎介绍,南京长江隧道是中国长江流域已建成的和正在建设的超大型盾构隧道中所经地质条件最复杂、技术难题最多和施工风险最大的工程,是名副其实的“万里长江第一隧”。

工程自2005年3月奠基、9月开工以来,项目建设单位南京长江隧道有限责任公司、施工单位中国铁建十四局集团及设计单位中国铁建第四勘察设计院勇敢应对挑战,用科研的力量和先进的管理力推工程攻坚克难,不断破解世界级技术难题。南京长江隧道公司和中国铁建十四局集团坚决贯彻“稳字当头,安全第一,万无一失,确保成功”的建设方针,组织专家团队和科研院所开展科技攻关,破解技术难题,推动科技创新。项目先后投入3000多万元科研经费,完成了30余项专题论证,申报专利15项,并就5项大课题29项子课题进行科学研究,取得了诸多科研成果,填补了相关领域研究的空白,其中超大型管片衬砌结构原型试验被列入国家“863”计划示范课题 。

南京长江隧道左右线隧道均安全顺利实现贯通,成型的隧道光滑平整、美观整洁、不渗不漏,管片拼装无错台,管片生产和隧道施工工艺、质量达到世界一流水平,受到国内外专家和业内人士的一致认可和高度评价 。

南京长江隧道工程左线于2009年5月20日10时贯通,右线于2009年8月22日上午贯通。

有哪位知道武汉长江隧道是怎么建成的?

武汉长江隧道是目前中国地质条件最复杂、工程技术含量最高、施工难度最大的江底隧道工程。中国工程技术人员在开挖这一江底隧道的过程中,成功攻克了五大世界性施工技术难题。 长江武汉段江底地质条件复杂,有黏土、粉土、粉细砂、卵石,还有岩层等13种围岩,其上软下硬的地层结构,是隧道挖掘施工的“天敌”。他说,开挖武汉长江隧道的每一个施工阶段,几乎都伴随着世界级技术难题的攻关。 武汉长江隧道的建设施工必须在防洪设施密集、城市建筑众多的中心城区进行,这也决定了这些难题的世界性。这五大难题一是姿态控制,盾构机穿越软硬不均的地质,掘进姿态难以控制;二是高水压,隧道从水面到底部深57米,江水的压力极大,防止隧道透水是最大难点;三是超浅埋,部分地段盾构机离地面只有5至6米,要不“惊动”地面建筑,穿越长江大堤等,难度极大;四是强透水,隧道两岸大部分为粉细砂地层,一旦透水,后果不堪设想;五是长距离掘进,由于地质变化大,盾构机必须一次性成功穿越2500多米。 盾构机在地底下挖掘,容易引发土壤沉降,造成建筑坍塌。中铁隧道联合体在施工的过程中,采用“气垫式泥水平衡技术”,使盾构机掘进时波动很小,保持水压平衡,水土沉降控制在3厘米以内;针对长江武汉段江底大部分为粉细砂地层,防渗水成为长江隧道施工的又一大难点,中铁隧道联合体采用最新的防水接缝技术,注浆采用高分子聚合物新材料,为江底隧道的施工开创先河。

江里面这么深的水,江底隧道是怎么建成的?

修建水底隧道所采用的主要施工方法有:围堤明挖法、气压沉箱法、盾构法及沉管法。围堤明挖法比较经济,有条件时一般应尽先考虑采用。气压沉箱法只适用于航运不多的较小河道中。

由于需要修建水底隧道处的航运通常比较频繁,采用围堤明挖法及气压沉箱法对水上交通干扰较大,所以在150多年来的水底隧道建设中大多采用盾构法及沉管法。

至20世纪50年代后,沉管法的水下接头及基础处理等重大技术关键相继突破,使施工工艺大为简化,并使隧道防水性大为提高,且能采用容纳四车道以上的矩形断面。

在一定条件下,沉管法隧道覆土浅,线路短,照明和通风代价较小,工程和运营费用低,使用效果好,故自1965年以来,世界各国建成的20多条水底道路隧道,大多系采用沉管法。

明挖法:排水,挖深坑,然后施工,最后填埋。这种方法最简单,但是施工场地大,受周边建筑物的制约大。苏州独墅湖隧道、武汉东湖隧道就采取了这种办法。

盾构法:隧道施工中最常用、最先进的方法。始于英国,兴于日本,已有180多年历史,最大的优点是适用于软土地质的隧道开挖。

冻结法:将土体冻住,使其达到一定强度,增加自身的稳定性,满足开挖条件。工人们会在土体上钻很多孔,然后放进去冷冻管,利用冷冻机提供制冷液,冻住后把冷冻管拆除,土体也会保持很长时间不融化。

不过冷冻管虽然拆除了,但是温度仍然还在零下十几度,工人们像是站在开门的冰箱前,是要穿大衣施工的。不过这个大冰箱的脾气不大好,需要小心控温。

沉管法施工,只要满足船舶的抛锚要求即可,约1.5m左右。

扩展资料:

隧道防水

水底隧道的主要部分处于河、海床下的岩土层中。常年在地下水位以下,承受着自水面开始至隧道埋深的全水头压力。因此水底隧道自施工到运营均有一个防水问题。防水的主要措施有:

1、采用防水混凝土

长江隧道(长江隧道怎么建成的)

防水混凝土的制作,主要靠调整级配、增加水泥量和提高砂率,以便在粗骨料周围形成一定厚度的包裹层、切断毛细渗水沿粗骨料表面的通道,达到防水抗水的效果。

2、壁后回填

壁后回填是对隧道与围岩之间的空隙进行充填灌浆,以使衬砌与围岩紧密结合,减少围岩变形,使衬砌均匀受压,提高衬砌的防水能力。

3、围岩注浆

为使水底隧道围岩提高承载力、减少透水性,可以在围岩中进行预注浆。特别是采用钻眼爆破作业的隧道,通过注浆可以固结隧道周边的块状岩石,以形成一定厚度的止水带,并且填塞块状岩石的裂缝和裂隙,进而消除和减少水压力对衬砌的作用。

4、双层衬砌

水下隧道采用双层衬砌可以达到两个目的。其一是防护上的需要,在爆炸载荷作用下,围岩可能开裂破坏,只要衬砌防水层完好,隧道内就不致大量涌水、影响交通。其二是防范高水压力,有时虽采用了防水混凝土回填注浆、在高水压下仍难免发生衬砌渗水。

在此情况下,双层衬砌可作为水底隧道过河段的防水措施。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水底隧道

说说隧道是怎么建成的?

海底隧道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和海底世界差不多那样,它用的并不是透明玻璃,所以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容易漏水。海底隧道的建造主要包括四种方法:钻爆法,掘进机法,盾构法以及沉管法。其中钻爆法和掘进机法是用埋下的炸药将岩石炸开之后运出去,一般情况下是建在深海底部岩石深处,尽量避免与海水打交道。世界上用这两种方法已经建成的海底隧道有青岛胶州湾海底隧道(用钻爆法建造的),英法海底隧道(用掘进机法建造的)。而盾构法和沉管法则是需要和海水打交道的,盾构法适用于水压不高,跨度不大的隧道里。采用密封防水机器在软土中打头阵,之后在一点一点的铺设管道。在这个过程中,建筑师们需要精确测量每个管道片的防水性以及管道的预定尺寸,不能有丝毫的差错,毕竟“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并非无稽之谈。我国的长江隧道用的就是这种方法建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