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古代官职左相和右相有什么区别
; 在古代的政治朝堂上,丞相可谓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了,而左相和右相设立的历史很悠久,春秋末齐景公就有左丞相、右丞相各一人。那么,左相和右相有什么区别呢?
其实左相的就是在皇帝左手站立的丞相,右相就是在皇帝右手站立的丞相,一般右丞相的官职略大于左丞相。不过每个朝代都是不同的,南宋时右相大,北宋左相大,秦时左相大,汉朝右相大,明初左相大,清朝也是以左为尊,比如左督御史比右督大。丞相是中国古代皇帝的股肱,典领百官,辅佐皇帝治理国政,无所不统,就是说理论上丞相应该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正因为丞相这种特殊的属性,因此丞相的权力往往会给皇帝带来威胁,让皇帝有如芒刺在背,所以皇帝常常视丞相如眼中钉肉中刺,必欲除之而后快。
左相右相的区别:在皇上右边站立的丞相官职要大于站在皇上左边的丞相。
二、古代的左丞相和右丞相有什么区别?各管何事?谁官大?(详细)
根据宋朝文天祥的《指南录后序》记载,“在南宋孝宗时期,改左右仆射为左右丞相,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所谓右丞相,就是在皇帝右手站立的丞相,也称主相,所谓左丞相,就是在皇帝左手站立的丞相,也称副相,基本上右丞相的官职大于左丞相。
左丞相与右丞相为同一级(丞相公:注意丞相公与副丞相公即御史大夫公不是同一级,丞相公高御史大夫公半级)左丞相与右丞相是同一级别下的两个职务,西汉建立初期,时尚右(即以右为尊),右丞相职务高于左丞相。
汉初以后,左丞相和右丞相并为一个职务--丞相。 此处的概念是:级别为“丞相公”,职务为“左丞相”,“右丞相”,“丞相”。由于文字的口语性和泛指性,以后的“丞相”往往泛指了职务和级别的两层意思,不严密但是比较通用和普及。
年代不同,左右尊卑也不同。南宋时右相大,北宋左相大,秦时左相大,汉朝右相大,明初左相大,清朝也是以左为尊,比如左督御史比右督大 。
唐朝时期改内史省为中书省,内史令为中书令,纳言为侍中。唐高宗后,只有加“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者才是宰相。
宋朝时期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宰相正式官名,以参知政事为副。 元朝以中书省为政务中枢,主官中书令常由皇太子兼领,不常设,下为左右丞相,再下为平章政事,副职为左右丞及参知政事。
明朝初期也设中书省,左右丞相。太祖洪武十三年(1380年),废丞相,由皇帝亲决国政。宰相制度就废了。后来的皇帝考虑到繁重的事务实在忙不过来,就设内阁大学士协理文书。渐渐的,这个职位越来越重要,大学士也就成为事实上的宰相,称辅臣,居首者为首辅。
清朝是沿袭明朝的做法,直到雍正时期,设军机处,内阁基本成为闲职,军机大臣成为事实上的宰相。
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他不但把最高统治者的名称由天子改为皇帝,也把宰相改成了丞相,这是中国封建历史上第一次从法律的角度明确了丞相的官名。
汉朝的时候基本沿用了秦朝的丞相制度,不过为了防止丞相权利过大,有时候会设置左右丞相相互牵制。到了唐太宗时期丞相的权利则进一步被削弱。
扩展资料:
西汉废除相国官职以后,丞相的职责,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协助皇帝管理一切军国大事,即所谓的“掌丞天子,助理万机。”
他负责管理军事大计或其他要务,并辅佐皇上处理国家大事。逢有机要事情皇帝召集公卿、二千石、博士共同在御前商议,避免专断。一般政务,则由丞相决定即可施行。皇帝有事,常向丞相咨询,丞相有时可封驳诏书,表示对皇帝命令持保留态度。
丞相具体职权是:任用官吏,或是向皇帝荐举人才;对于地方官的有考课和黜陟、诛赏的权力;主管律、令及有关刑狱事务;地方上若有暴动等事,丞相派属官前往镇压;在军事或边防方面也承担一定的责任;全国的计籍和各种图籍等档案都归丞相府保存。
西汉时御史大夫辅佐丞相,职掌大致相同,所以不少事务常由丞相、御史共同出面处置。
丞相之秩为万石,月俸之谷三百五十斛,钱六万。属官有长史二人,为丞相的助手。另有少史、征事等。又设西曹、东曹、奏曹、集曹、议曹等机构,分管官吏迁除、郡国事务、章奏谋议、征集租谷等事。
汉武帝元狩五年(前118年),又置司直,专司刺举百官不法者,从而加强了丞相的监察职能。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丞相
三、左丞相和右丞相有什么区别?
在古代,右丞相的就是在皇帝右手站立的丞相,也称主相。
左丞相的就是在皇帝左手站立的丞相,也称副相。
右丞相的官职大于左丞相。
名称沿革
秦朝时,宰相的正式官名为丞相。有时分设左右,以右为上,称为“右丞相”,“左丞相”。
战国时置相,为百官之长。秦于武王二年(前309)始置左、右丞相。秦统一后,仍置。西汉初,置一丞相,旋改为相国,不久复旧称。建安中又改置丞相。三国、晋、南北朝,置废不常。唐开元中曾改尚书左右仆射为左右丞相。南宋乾道中改左右仆射为左右丞相。元代中书省有左右丞相,行中书省也有丞相或左右丞相。明初沿元制设丞相,洪武十三年(1380)废。诗文中常以丞相作为宰相的通称。
太平天国时置,名目很多,有六官丞相二十四员,每官分正、又正、副、又副。以天官为例,分天官正丞相、天官又正丞相、天官副丞相、天官又副丞相。地官及春、夏、秋、冬四官仿此。丞相并非执政官,常领兵为大钭。此外有平胡丞相、殿前丞相、东殿丞相、西殿丞相、北殿丞相、翼殿丞相等,均非常设之官,地位也比六官丞相低,其因功赏丞相衔者,地位更低。又女官也有六官丞相。 汉朝与秦朝相仿,只是如果称为相国的话地位更高一些,并以御史大夫为副职。 魏晋南北朝时,丞相或相国多为权臣自命,成为了一种篡位夺权的手段。 隋朝定三省制,三省长官内史省的内史令、门下省的纳言、尚书省的尚书令都是宰相。
唐改内史省为中书省,内史令为中书令,纳言为侍中。唐高宗后,只有加“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者才是宰相。
宋朝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宰相正式官名,以参知政事为副。 元朝以中书省为政务中枢,主官中书令常由皇太子兼领,不常设,下为左右丞相,再下为平章政事,副职为左右丞及参知政事。
明朝初亦设中书省,左右丞相。太祖洪武十三年(1380年),罢中书省,废丞相,由皇帝亲决国政。宰相制度遂废。后皇帝以不胜庶政之繁,设内阁大学士协理文书。后阁职渐重,大学士成为事实上的宰相,称辅臣,居首者为首辅。
清沿明制,雍正时设军机处,内阁成为闲曹,军机大臣成为事实上的宰相。
明、清习惯上都称授大学士为拜相,但无正式宰相名份。 在所有的官职中,宰相的变化最多,这是由於君主既需要宰相帮助办理政事,又担心宰相的权位过重,危及自身的权力,故常改变其名称权责,方便皇帝施政。 宰相是一个统称,而丞相是正式的官职。
四、丞相和左丞的区别
左丞相和右丞相的区别:
1、左丞相,官名。春秋末齐景公置左、右相各一人。战国时秦武王始置左、右丞相各一人。
2、右丞相,古代官职,丞相之一。自汉至金有尚书左丞、尚书右丞。南宋孝宗时改左右仆射为左右丞相。元及明初有中书右丞、中书左丞(元先右,明先左)。又清末新设和部及民国袁世凯统治时期亦置右丞。
3、大多情况下,右丞相的就是在皇帝右手站立的丞相,也称主相,左丞相的就是在皇帝左手站立的丞相,也称副相。
4、从历史上看,基本上右丞相的官职大于左丞相,但也有例外。因为在古代中国,是“左”尊还是“右”尊,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不同的时期和时代,存在着不同的规定。
南宋时右相大,北宋左相大,秦时右相大,汉朝右相大,明初左相大,清朝也是以左为尊,比如左督御史比右督大。
扩展资料:
古代丞相的职责:
协助皇帝管理一切军国大事,丞相,是中国古代最高官职,代替皇帝统帅文武百官、辅佐皇帝总理国政的最高领导。
自从战国时期设立丞相,一直到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时间跨度长达一千六百年之久。中国古代皇帝的股肱,典领百官,辅佐皇帝治理国政,无所不统。
丞相制度,起源于商战国。秦国自秦武王开始,设左丞相、右丞相,但有时也设相邦,魏冉、吕不韦等都曾居此职。秦统一以后只设左、右丞相。
西汉初萧何为丞相,后迁为相国,何死,曹参继任。汉惠帝刘盈、吕后至汉文帝刘恒初年,设左、右丞相,以后只设一位丞相。汉初各王国拟制中央,也在其封国中各设丞相,景帝中元五年(公元前145)改称为相。
明太祖朱元璋杀丞相胡惟庸后废除了丞相制度,同时还废除了中书省,大权均集中于皇帝,君主专制得到加强,皇权与相权的斗争以皇权胜利而告终。
参考资料:丞相-百度百科
参考资料:左丞相-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