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重庆全域旅游示范区有哪些?
根据文化和旅游部公布的第二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名单。秦皇岛市山海关区,黄山市屯溪区,景德镇市昌江区,成都市锦江区,拉萨市当雄县,这些熟悉的名字都在名单之上。
当然,咱们重庆也有渝中区、万盛经开区这2个区入选。
本次公布的是第二批名单,在2019年,文化和旅游部就发布了第一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名单。
第一批公布的名单当中,共计有71个区县,而咱们重庆也有2个区县入选——巫山县和武隆区。截至目前,重庆就有了4个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
既然是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那么这几个区县肯定有着自己的旅游优势,重庆游品就在此简单地分析一下。
巫山县
作为长江流域非常重要的节点,巫山县拥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特别是在巫山机场通航之后,这里更是迎来了飞速的发展。
根据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委公布的数据,巫山拥有小三峡—小小三峡、巫山神女、巫山文峰、巫山博物馆等旅游景区。其中,小三峡—小小三峡是5A级景区,是重庆全市九个5A景区中的一个。
而在秋冬季节,巫山的红叶就到了最佳的观赏时间段,对应的国际红叶节也会如期开启。游览小三峡,观赏红叶,已经成为了巫山县的旅游名片。
武隆区
它可能是除重庆主城区之外,旅游业发展最好的区县了。
武隆虽然只用于一个5A级景区,但是这个喀斯特旅游区包括了丰富的内容——天生三桥、仙女山、芙蓉洞,每一个都是响当当的名字。
目前,武隆仙女山机场也已经进入到了试飞阶段,即将正式通航,将会给武隆的旅游业带来更好的发展。
同时,武隆也已经成为了很多影视剧的外景拍摄地,让它的知名度传播到更远的地方。
而且相比其他区县,武隆距离重庆主城更近,拥有更加便捷的交通,因此在旅游业发展上,更具优势。
渝中区
作为重庆的母城,渝中区的发展,一直是大家最为关注的。不过,因为渝中区面积很小,可利用的资源基本上都已经开发得差不多了,所以导致显得有些局促。
不过,这并不会影响渝中区的旅游业发展。这里拥有13个国家A级景区,数量在全市范围内也是处于领先的地位。
以解放碑、洪崖洞、长江索道、李子坝轨道穿楼等为代表的景点,已经成为了游客来到重庆必去的地方,吸引的客流量是其他景点所无法比拟的。
与此同时,渝中区也非常注重游客们的游览体验,2019年国庆节期间,就通过给市民发送提醒短信的方式,让大家把更多的空间留给游客,可谓是实力宠粉。
万盛经开区
提到万盛,可能很多人首先想到的都是奥陶纪景区,惊险刺激的高空体验项目,吸引了众多爱冒险的朋友。
此外,著名的黑山谷景区也位于万盛经开区,同样是一个5A景区。拥有绝美的自然风光,同时也是避暑胜地。
不过,万盛经开区在整体的旅游业开发上,和其他区县还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差距,但是此次能够入选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也是对它充分的肯定。
目前,这4个区县当中,重庆游品没有去过的就是巫山县了,也期待有机会能够去到这里看看小三峡和红叶。
二、之一:什么是全域旅游
全域旅游",是指将一个区域作为旅游目的地来建设和运作,实现区域资源有机整合、产业融合发展、社会共建共享,以旅游业带动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全域旅游是产业观光旅游的全景化、全覆盖,是资源优化、空间有序、产品丰富、产业发达的科学的系统旅游。要求全社会参与,全民参与旅游业,通过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一体化,全面推动产业建设和经济提升,是以旅游发展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和美丽乡村建设的一套有效模式和方法。外出旅游是较累的,有个安静、舒适的住宿休息的环境很重要,应从实用、实惠出发,民宿就是个不错的选择,可以通过小程序旅小筑来预订。
三、一分钟读懂“全域旅游”
智慧旅游不是与生俱来的、也非一成不变的,它是随着旅游行业的不断发展自身也在不断的演化和进化。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下智慧旅游的演变过程。2009年国家将旅游业作为消费市场的主要组成部分,与投资、出口并列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从此旅游业进入了高速发展的时期。2013年为了保障旅游业良性发展、净化旅游市场空间,国家和地方政府相继出台了《旅游法》和地方法规,规范了旅游企业与从业人员的经营行为。2014年由于旅游行业自身发展中对高效、快捷的服务体验的需要,提出了“智慧旅游”的概念。同时伴随着“互联网+”行动浪潮的兴起,“智慧旅游”开始向“互联网+旅游”方向进行演变,此时以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高新技术为核心的智慧旅游理念初步形成。2015年随着旅游产业带动性的凸显,大家意识到以旅游业为核心带动其它产业的发展成为可能,随即提出了“旅游+”的概念,“旅游+农业”、“旅游+工业”、“旅游+水利”等一系列概念被提出。2016年随着“旅游+”的深入推进,旅游产业带动性被不断实践所验证,一场以旅游业带动区域经济整体增长的“运动”到来,“全域旅游”诞生。在全国范围内先后确定了500个全域旅游示范区。2017年国家出台的“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导则”,为全域旅游示范区的建设指明了建设方向,其中旅游业智慧化建设为其中重点建设内容。2018年“美丽中国-全域旅游年”的推出,将“全域旅游”的理念推向了全国。2019年随着《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验收、认定和管理实施办法》、《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验收标准(试行)》等办法的出台,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进入了评定验收阶段,其中智慧旅游建设占68分,还有部分内容为一票否决项。智慧旅游分为两个阶段:2000-2009年“旅游信息化起步与探索阶段”2010-2020年“旅游信息化高速发展阶段(钻石十年)”,时间阶段的划分主要取决于经济的发展、基础设施的完善、科技的发展。2010年之后互联网普遍的应用,移动智能手机的普及更是把智慧旅游推上了“快车道”。
四、全域旅游是种什么体验
全域旅游是在大众旅游需求基础上供给侧改革的一个重要创新,用旅游的需求来牵动目的地经济社会大环境的优化,再以此推动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形象点说,即是打造一种“春风十里不如你”式的旅游体验。
过去中国人的旅游方式是景点观光模式,是少数人参与的旅游。这就像个封闭的空间,走的是“旅行社-导游-大巴-酒店-景点-定点餐厅”模式化套路。这就导致旅游目的地专注景区景点的打造,即是“春风十里”;而“你”呢,则代表一种人文的生活,一种诗意栖居的生活追求。由此,需求便决定了过去我们过于关注“春风十里”,而忽略了“你”。
景观之上是生活,再好的旅游目的地也一定要让消费者产生亲近感,温暖感。
旅游产业从景点旅游模式向全域旅游时代的转变,意味着国民的旅游参与度更高,权利也更普及了。
2016年,96%的中国游客在外出国内游时选择网络预订票据等自助方式出游,旅行团已不占主流地位。散客式出游让游客到了旅游目的地,广泛渗透到当地居民的日常生活当中,他们更有兴趣走街串巷去看一些日常的生活图景。
当旅游目的地的基础设施、公共资源、商业环境、生活方式等方方面面都一览无余展现在大众面前,就必须要把景区景点之外的环境整治好,把星级酒店以外的旅游住宿业优化,把旅行社之外能够引导游客游览观光的设施发展起来。用旅游的需求来牵动目的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大环境的优化,大环境优化了,反过来推动旅游业进一步发展。这便是“全域旅游”式供给侧改革。
专业的全域旅游解决方案及大数据服务提供商-中景合天,助力景区全域旅游建设。
五、全域旅游五大鲜明特征,是指什么?
1、全域旅游的全局性
首先,全局性体现在旅游发展视角的全局性。在新的历史时期,旅游业不再只是简单意义上的单个产业的发展,因其具有的关联性大、综合性强的天然特性,旅游业已经事关区域经济社会的整体发展,已经成为“调结构、惠民生、稳增长”的优势产业。因此,全域旅游发展是站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高度,通过发挥产业优势,对区域内经济社会资源尤其是旅游资源、相关产业、生态环境、公共服务、体制机制、政策法规、文明素质等进行全方位、系统化的优化提升。
其次,全局性也体现在旅游发展要素视角的全局性,落实到旅游经济社会发展层面,全域旅游提出,要打破以单一景区景点建设为核心,以观光旅游要素为主的景点旅游发展传统封闭观念,向“吃住行游购娱”传统六要素和“商养学闲情奇”新六要素并行发展的综合目的地统筹发展的全局性观念转变;由“旅游业一个部门单打独斗式的散兵发展”向“全社会多个部门有机合作式的全局发展”转变。
最后,全局性还体现在旅游发展管理视角的全局性,全域旅游是对旅游发展的资源配置、产业发展、市场结构、组织运作、制度安排、体制机制、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保障措施等多个方面的全盘统筹考虑,是建立适合旅游业发展特点的复杂管理系统,以满足旅游业发展的复杂性特征。
2、全域旅游的空间性
空间性是指在一定区域范围内系统发展旅游业,这与旅游活动的异地性和移动性本质特征紧密关联。
一方面,我们应该深刻地认识到传统的“点式”旅游发展空间模式使得旅游活动在空间上呈现出“飞地”困境,导致旅游的空间流畅性和贯穿性受阻,狭窄的“点式”空间范围束缚了旅游活动、旅游产业、旅游管理的发展,亟需在区域范围将旅游做“面式”扩展,让旅游要素建设渗透到区域的全部空间范围,让旅游产业扩展到区域的全部空间范围,让旅游基础设施辐射区域的全部空间范围,让旅游管理覆盖区域的全部空间范围,保障旅游空间移动性。
另一方面,我们应该明白全域旅游并非在我国全部地理空间范围内发展旅游,不是旅游发展的空间大跃进,不是旅游发展的空间全覆盖。缪尔达尔“地理二元经济结构”理论告诉我们,空间均衡发展不符合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均衡和非均衡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全域旅游的空间性,界定了发展的区域空间边界,这就保证了旅游业发展不会突破区域经济发展的地理范围,避免了盲目追求空间绝对均衡化而导致区域经济增长无效的后果。
3、全域旅游的带动性
带动性即旅游产业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促进作用。这是旅游产业发展到我国经济新常态阶段的产物,也是旅游业的产业优势和综合实力的集中体现。旅游业是最具创造活力的产业形态,是最容易实施创新发展理念的产业领域,是贯彻落实我国社会经济“创新、协调、绿色、开发、共享”新发展理念的重要体现。
以旅游业作为区域发展的优势产业和核心动力,并引领和带动整个区域经济社会的改革创新、转型升级发展,促进区域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这种带动性不仅体现在产业经济的带动性,而且还体现在社会文化的带动性;不仅体现在单个产业发展的带动性,还体现在多个产业融合发展、多个事业多元发展的带动性;不仅体现在绿色增长方式的带动性,而且还体现在社会治理方式的带动性;不仅体现在优化调整的带动性,而且还体现在改革创新的带动性。
4、全域旅游的整合性
整合性即旅游发展对社会经济各类资源的整合运用。全域旅游发展,一是需要整合区域的生产要素资源,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整合资本、劳力、土地、技术、信息等现代生产要素资源,提高生产效率;二是需要整合区域的产业资源,发挥产业自身在发展过程中的融合性作用,整合旅游业与第一二三产业的资源,促进产业融合发展;三是需要整合区域的社会管理要素资源,发挥政府在社会管理中的引导作用,整合部门职能、体制机制、政策法规、公共服务、社会参与等社会管理要素资源,提高公共管理效率。
5、全域旅游的共享性
共享性即旅游发展成果要惠及广大人民群众,这是全域旅游发展的重要特征。旅游发展起源于人的旅游需求,最终要回归以人为本的价值原点。经过30多年的发展,我国旅游经济总量得到了巨大增长,2015年旅游经济总量突破4万亿元,接待游客超41亿人次。近年来,我国在世界上的旅游地位得到了实质性的提升和巩固。
然而,我国旅游业发展还处在以资本投资回报为主,企业利润最大化的阶段,旅游发展的红利只被涉旅企业以及部分群体享用,尚未惠及更多社会主体,这是旅游发展共享性不够的重要反映。全域旅游发展,就是要致力于实现全社会共建共享,通过全域旅游推动和助力我国扶贫战略目标,让广大群众在旅游发展中真正受益,这是对我国旅游业现阶段发展不足的深刻反思,是实现旅游发展社会效益最大化的必然要求,也是共享性的深刻体现。
四川晟景文旅,专注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以资源价值盘活与开发为导向,以“运营前置”的思维,致力为“文化旅游目的地、生态旅游目的地、农业旅游目的地”提供文旅融合整体解决服务。
六、全域旅游示范区有哪些?
截至2020年底,文化和旅游部发布了2批共168个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这些示范区在文旅融合发展、旅游扶贫富民、城乡统筹、生态依托、景城共建共享、休闲度假、资源转型、边境开发开放等方面形成了许多可推广的经验做法。全域旅游是政府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抓手,是以旅游发展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一套模式和方法。
当前,全域旅游高速发展的时代已经来临,绿维文旅围绕全域旅游规划设计、落地运营、投融资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率先提出全域旅游“破全”新思维,成立全域旅游规划设计研究院,创新提出了“全域旅游孵化器”模式和全域旅游投融资服务模式,出版图书《全域旅游孵化器——自主旅游时代的全域旅游》,并参与了全国上百个全域旅游规划策划项目。其中,在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名单中,绿维文旅不同程度的参与了云南省红河州、厦门市、石家庄市、通化市、第八师石河子市、霍山县、巫山县、 柞水县等地方的全域旅游规划编制工作,助力当地全域旅游高质量发展。了解更多全域旅游策划、规划、创建等工作,请登录绿维文旅网站咨询。
全域旅游示范区国家创建名录如下:
绿维文旅——城乡规划、旅游规划、风景园林“三甲级”规划设计机构,文旅康养·特色小镇·乡村振兴创新引领机构。以“创意经典·落地运营”为理念,开发运营策划为前提,规划设计为核心,整合顶层设计、投融资、开发、建造、招商、运营、培训、智慧化等业务板块,打造泛旅游开发运营服务平台。绿维文旅用创新的全域旅游思维和服务模式,已经为石家庄、厦门、武汉、池州等近百个地市全域旅游发展,提供了顶层设计和部分孵化服务,并形成了部分项目落地实施,绿维文旅参与创建规划的霍山县 、巫山县等成功入选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名单,为发展全域旅游积攒了宝贵经验。做全域旅游规划,就找绿维文旅。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