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初实行的经济政策是什么

我找来的你自己看去

在每一个历史时期内,由法律设施和政治设施以及宗教、哲学和其他各种观点所构成的全部上层建筑,归根到底,都应由经济基础来说明。因此,只有首先了解一个时代的社会经济情况,然后才能了解那个时代的政治、军事和文化。同样,只有首先深入了解明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面貌及其主要特征,然后才能更好地了解明代的政治、军事与文化的运行轨迹。研究明代经济史的重要意义,就在于此。它是整个明朝历史研究的重大课题和中心环节。

2010-8-18 09:26 回复

谦谦丹心

风中的沙棘

135位粉丝

3楼

明朝,从公元1368年建国至1644年灭亡,为时276年。它上承秦、汉、唐、宋、元,下启有清一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继往开来的重要王朝。当时中国封建社会已经发展到晚期。这一时期政治混乱,思想裂变,文化领域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所有这些都与封建经济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

中国封建经济,自秦汉数千年一直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这种经济的主要特征是,在封建国家的严密监控下,以种植粮食为主体,以一家一户为单位,以生产自给为目的,经营方式落后,农民年复一年重复简单劳动,所得很少,而赋役负担无穷。由此造成社会经济长期发展缓慢,封建财政主要依靠赋税剥削,国家经济实力低下,农民始终摆脱不了贫困。但是,在另一方面也应当看到;发展缓慢,不等于停滞不前。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区域,由于生态环境、历史文化差异以及政治形势的影响,其发展速度亦有不同。有的区域比较发达,有的区域较为落后;有些时期发展较快,有些时期较为缓慢。总趋势是不断向前发展。进入明代以后,社会经济发生了哪些新的变化?明代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是否还是高于唐、宋?中国由古代社会逐渐向近代社会过渡的变革是不是始于明代?这些都是明代经济史研究中必然碰到的一些带有根本性的问题。

2010-8-18 09:27 回复

谦谦丹心

风中的沙棘

135位粉丝

4楼

在中国封建时代,所谓社会经济,说到底是农业经济,手工业和商业的收入在整个国家的收入中所占的比例很少。而所谓农业经济,主要是粮食作物生产,经济作物甚为有限。而粮食生产,则主要取决于人口和土地的开发。

为此,要把握明代经济的发展脉络,就必须紧紧地抓住农业经济结构的变化这根主线,从农村人口流动、土地利用和封建王朝赋役政策调整诸方面,进行多层次的探讨。基于这种认识,我们以为明代经济同以往相比,确实发生了许多新的变化。其突出表现是:经过明初的人口大迁徙和土地大开发以及赋税征收方式的不断改革,农业经济结构逐步由单一的粮食生产,转向农、工、商并举的多种经营。从而诱发了明中叶以后以东南地区为先导的农村人口大分化、大流动,大批劳动力从粮食生产中分流出来,或就地

迁业

,从事商业性农业,或流入市镇从事各种工商业活动,于是削弱动摇了自然经济的统治地位,为新的生产方式的诞生开辟了道路。并由此奠定了近现代中国农业与工商业经济,以东南沿海地区为最发达的基本态势。具体说来,明代经济的发展变化过程,大体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

2010-8-18 09:27 回复

谦谦丹心

风中的沙棘

135位粉丝

5楼

第一阶段,从洪武元年(1368年)开始,至正统十四年(1449年) 土木之变

以前为止的80多年,为社会经济的重建时期。这一时期的重点是建立典章制度,移民垦荒,调整生产关系,解放生产力,以实现

田野辟、户口增.当时,由于元末以来连年战争,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人民死亡、逃散,土地大片荒芜,使明王朝面临着严峻的经济形势,很不利于政权的稳固。为了医治战争创伤,与民休养生息,缓解社会矛盾,巩固新生政权,明太祖朱元璋在继续为完成统一大业而进行南北军事征战的同时,果断地把主要精力转移到以

田野辟、户口增

为目标的复兴社会经济之上,并为此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措施。其中,主要有:组织军、民、商大力开垦荒地;兴修水利交通;整理赋役制度,调整生产关系;实行田赋部分

折包 与田赋减免。同时,积极进行边疆地区的经济开发,以及有限度的对外经济贸易。

总的说是开荒种田和经济立法。从而使社会生产得到迅速的恢复,并有新的发展,为后来的经济发展打下了基础,为有明一代的经济政策定下框架,构筑了基本思路。明成祖即位以后,在恪守

祖制

的前提下,加快边区建设,积极开拓海外贸易,进一步开创了繁荣盛世的新局面。但是到了永乐后期,由于大造宝船、出兵安南、迁都北京,大大消耗了国家的物力,阶级矛盾开始尖锐起来,社会经济也逐渐由迅速恢复、发展,而转入缓慢发展之中。

2010-8-18 09:27 回复

谦谦丹心

风中的沙棘

135位粉丝

6楼

第二阶段,从正统十四年八月 土木之变

开始,至正德末年为止的70余年,为社会经济陷入徘徊和进行赋役政策调整的时期。这一时期的主要问题,是法制开始破坏,土地兼并激烈,农民大量逃亡,社会生产发展缓慢。 明朝兵败土木堡,标志着明初繁荣富强、 太平盛世

时代的终结。随之而来的是,朝政日非,国力衰退,社会动荡,农民逃亡的现象日益严重,明初开垦的土地,不少再度废弃,封建财政发生困难。封建统治者为了保证自己的享用与国家的财赋收入,由皇帝本人带头与

贫民较利 ,在农村广建 皇庄 ,加征赋税,并进一步扩大田赋折色范围。于是官僚、地主、宦官 乘时射利

,大肆掠夺官民田地,土地兼并之风由此盛行,农民大批破产。于是,中国农村在明初大量逃民尚未还乡复业的情景下,又出现了新的人口流动,农民起义此伏彼起,同时出现大规模的流民丄运动,农业生产因此受到严重影响,国家赋入无从所出。地主阶级中的一些有识之士,为了维护本阶级的长远利益,保障赋役征发,缓和人民的不满情绪,首先在国家财赋重地江南进行赋役改革,减轻了百姓的一些负担。从而使农业生产又逐渐得到复苏,手工业生产得到较快的发展,市镇开始兴起,整个社会经济慢慢地出现了一些新的面貌。

2010-8-18 09:28 回复

谦谦丹心

风中的沙棘

135位粉丝

7楼

第三阶段,从正德嘉(靖)之交开始,至万历中期的70多年,为社会经济形态出现新变化、自然经济的统治地位开始动摇的时期。这一时期的主要特征是,商业性农业获得空前大发展,农业人口减少,工商业人口猛增,农业经济结构出现历史性的变革。自正德末年起,农民大规模四出逃亡的现象已经有了转变。代之而起的是,由东南沿海地区农民首先自发进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或纷纷从农村流入城市,脱离农业生产,从事工商业;或就地

迁业

,弃粮他种,发展商业性农业,大种经济作物、大力发展家庭手工业和各种加工业。这个新动向表明:经过明中叶以来的长期动荡起伏,社会秩序已渐渐趋向相对稳定,经济发展由此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其主要标志为:随着人们

本末

观念的更新,商品意识增强,商业性农业获得了空前的发展,商业日趋繁荣;手工业中的某些生产部门隐隐约约地闪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萌芽的曙光;新兴市镇大量涌现,工商业人口大增,城乡市场网络开始形成;随着

海禁

的解除,民间海上贸易得到新生。而最引人注目的变化,是农业经营方式发生历史性变革,出现富裕农民的规模经营,集约化程度提高。这种发展势头的到来,主要是由于两方面的推动。一是国内大局比较平和,除

南倭北虏

的骚扰之外,没有发生大规模的战争,使社会经济有一个比较宽松的发展环境。南方农、工、商业得以继续稳步发展,湖广、四川等地迎来了新的机遇,成为全国重要的产粮区。特别是广大北方地区,生产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华北平原的发展更为突出。南北之间的经济交流日益频繁,北方部分地区水稻的种植面积进一步扩大。二是以

一条鞭法 为中心的赋役改革。 一条鞭法

,从嘉靖初年开始在部分地区试行,虽因有利有弊,而时行时止,但一些地区的赋役改革并没有停止,仍在不断探索之中。至万历初年张居正进行政治、经济综合改革,

一条鞭法 终于在全国得到全面推广,这是明中叶以来赋役改革的继续和发展。赋役实行合一、 计亩征银

,使生产关系得到一些调整,农民的人身依附关系更为松懈,促进了生产力的解放。同时,赋役实行折征银两,简化了项目,有利于由实物地租向货币地租转型,又反过来激发了商品经济生产的发展。另外,这一时期高产粮食作物蕃薯和高效经济作物烟草的引进,也为社会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血液。前者,由于对土质的适应性广泛,使各类土地得以充分利用,省时省工,为更多的农村人口投入工商业活动提供了可能。而后者的高利润,则刺激着更多的农民弃粮种烟,使粮食作物的收入在农业中的比重开始下降。 这些也加快了农业经济结构的变革进程。

2010-8-18 09:29 回复

谦谦丹心

风中的沙棘

135位粉丝

8楼

第四阶段,从万历中期开始至崇祯十七年(1644年)为止的50多年,为社会经济滑坡、王朝财政崩溃的时期。这一时期的主要问题是,连年战争,政局混乱,土地兼并恶性膨胀,国家财政崩溃,人民群众更加贫困,社会生产又遭到严重破坏。万历十年张居正一死,明神宗就迫不及待地扼杀了这场颇有生气的社会变革,使一切改革成果付之东流。社会故态复萌,阶级矛盾再度紧张尖锐。首先是官僚地主加紧掠夺,贪污盛行,侵渔成风,霸占田地,使明中叶以来的土地兼并现象恶性发展,形成了土地空前高度集中,农民纷纷破产,中国大地再次出现了人民大逃亡的惨象。结果又是田园荒芜,生产凋敝,国匮民穷。其次是赋入则日损,赋出则日加

,国家财政陷入绝境。 从万历十四年开始,统治集团内部为了册立皇太子问题,发生了延续近30年的 国本 之争;为了权力分配, 党争

无休无止。与此同时,又进行平杨应龙、平嗦拜和援朝抗倭战争等 万历三大征

,总计耗费银子1000多万两,于是国无蓄积,而民不得食。明神宗为了满足自己的贪婪欲望、维持皇室的高额消费、不顾臣民的强烈反对,从万历中期起派出大批太监为矿监、税使,到全国各地督领

开矿榷税 ,实则搜括民膏民脂、榨取商人血汗,时称

矿税之祸.自是民穷财尽,商旅不通,成为万历一朝最为严重的社会问题。万历后期,后金(清)发动辽东战争、明军丧师失地,而军饷骤增。为了支撑明朝在辽东的败局,于万历末年接连三次加征全国田赋银,名为

辽饷.崇祯时为了镇丄压农民起义,又加派 剿饷 、 练饷 、与 辽饷 一起并称为明末 三饷 加派。可悲的是, 三饷

加派除了加重人民的负担之外,并未能改变明朝在辽东的失败命运,更阻挡不了明末农民起义军气壮山河,攻占北京,推翻明王朝的磅礴气势。

综上所述,在明代经济发展中,以下几点是最突出的:明初大规模调军、移民、募商垦荒;东北、西北等边疆地区的经济开发;各种具有近代城市性质专业市镇的勃兴;以

一条鞭法 为中心的赋役改革;从东南沿海地区率先开始的农业经济结构的调整,等等。这些都是前所未有的,都在中国经济发展史上写下了光辉灿烂的篇章。

2010-8-18 09:29 回复

谦谦丹心

风中的沙棘

135位粉丝

9楼

在明代270多年中,经济发展迅速,变化很快,内容丰富,种类庞杂,而头绪繁多。在这样一本小册子里,全面展开,详细描述,显然是不可能的。为此,我们在撰写过程中,始终坚持《中国全史》的宗旨与操作规程。同时,注意突出重点而又不致于有重大的遗漏;充分吸收国内外学界的研究成果而又有自己的独立见解。以明代经济由单一经营向着农、工、商多种综合经营过渡为主要线索,循其运行轨迹,稽其来龙去脉,以纵通为主,纵横结合,力求多视角、多层面展示有明一代经济发展风貌。

在明初社会经济的恢复中,强调召军移民开荒屯田的重大经济效益及其对改变全国人口与土地布局和缩小边区与内地经济差距的巨大意义;强调交通运输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强调明太祖经济立法对有明一代经济发展的深刻影响;强调田赋

折色

对生产发展的刺激。对于明中叶的经济问题,从土地占有关系的变动上入手,指出由法制破坏而引发土地兼并激烈,导致农民大量破产逃亡。于是迫使封建统治者不得不进行赋役改革,以保障国家的财政收入,维护王朝的统治地位。对于明后期社会经济形态的新变化,则紧紧把握住农业经济结构变化这一重大课题,重点探讨了商业性农业的掀起、专业经济市镇的勃兴、

一条鞭法 、 计亩征银 的意义以及对外贸易的新发展。对于明末封建国家的财政危机,从政治上的动荡必然导致经济上的混乱出发,着重勾勒了 三饷

加派的严重后果。而对于明末农民起义军的经济政策,则本着农民起义的历史作用,肯定其应有的进步性。

明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有声有色的时代。明代经济是中国古代经济发展史上处于变革的重要时期,有诸多新现象、新特点,值得认真总结,深刻分析、取其精华,以资借鉴。

2010-8-18 09:30 回复

谦谦丹心

风中的沙棘

135位粉丝

10楼来源:

2010-8-18 09:30 回复

牡丹亭记

188位粉丝

11楼

高度发达的社会经济是实行民丄主政治的基础!

2010-8-18 09:32 回复

最爱依韵

361位粉丝

12楼

最后一个阶段不赞同,派矿监就是吸取民指民膏,还有它没提天灾对经济的影响吧

2010-8-18 10:23 回复

谦谦丹心

风中的沙棘

135位粉丝

13楼

回复:12楼 矿监的说法是老生长谈了。

至于天灾,用弘治十八年里李东阳的话说:所谓天灾,其实是人祸。 2010-8-18 10:26 回复

梦玉来

145位粉丝

14楼

所谓天灾,其实人祸。这句经典!

请介绍一下明朝初期的经济政策 谢谢

明朝前期,明太祖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鼓励垦荒,进行屯田,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明朝的农业生产水平超过了前代明朝的纺织、制瓷、冶铁等手工业生产,规模更加扩大,技术更为先进。明朝的商业和城市获得了空前繁荣的发展。在商品经济发达的基础上,到了明朝中后期,在一些地区的一些手工业生产部门内,产生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江南地区的丝织手工工场,就是典型代表。

======================

2� 明朝的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1) 明初经济的恢复:①明初统治者实行“安养生息”原因。②明太祖恢复发展农业生产的措施。③措施实行的成效。

(2) 农业的新发展:①水稻产量的提高。②农作物新品种的引进。③经济作物的广泛种植。

(3) 手工业的兴旺:①纺织业。 ②制瓷业。 ③冶铁和采矿。

(4) 商品经济的活跃:①大量农产品和手工业品投入市场。 ②全国出现了30多座较大城市。③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5) 手工工场的出现:①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②在全国范围内,自给自足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

(6) 一条鞭法。

我国古代的经济政策有哪些?

古代的经济政策必考知识点

 

 (一)重农抑商政策

1.重农抑商政策含义:主张重视农业而限制打击工商业的经济思想和政策,开始于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后历代封建王朝都推行这种政策。

(1)原因:直接目的:确保赋役的征派和地租的征收。根本目的:巩固封建统治。封建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必然产物。巩固封建统治的需要。

(2)表现:① 明清统治者沿袭“重本轻末”的治国理财思想。② 明清两代继承传统的专卖制度,独占专利,限制了民营商业范围。专卖制度是指国家对某种产品的买卖、生产进行垄断的一种制度。明清两代由官府垄断盐、茶等重要商品的经营,限制了民营商业的经营范围,从而阻碍了工商业发展。③ 对民营商业,不断加征商税。明清两代对民营商业征税不仅税率高,税目繁多而且关卡林立。④ 歧视商人,限制商人的社会地位。⑤ 组建庞大的官营手工业,压制民营手工业的发展。

(3)后果:“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强化了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一定程度上巩固了明清封建统治,违背了历史潮流。

(二).区域经济政策的倾斜

(1)原因:在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结构中,不同地区的发展条件是不同的。最高执政集团施行的区域经济管理政策,有时会出现偏差。一般说来,统一王朝的政治、文化、经济中心多在首都及少数重镇,只有这些地方才有优先的发展机会。

(2)秦统一后,对关中秦国本土和新征服的六国故地实行了不同政策,使关东地区的经济结构遭受了破坏。而秦王朝关东政策的失败,是秦灭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3)西汉时,关中地方享有特殊地位。

(4)东汉六朝全国经济重心向东南地区转移之后,扬州、益州等地成为了中央财政的主要支撑,也承受了更为沉重的经济压力。

(三).工商业的管理

(1)秦:统一度量衡,秦律中的《均工律》体现了使劳役人员才尽其用的原则。

(2)汉:征收重税;盐铁官营;王莽时期推行加强工商业管理的经济政策,对一些经济活动实行管制。

(3)明清:“海禁”政策,使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

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 :

含义:①.海禁政策是指明清两代严禁私人出海贸易,即“片板不得下海”,对外贸易在官方主持下进行(下西洋)

②.闭关政策是严格限制(不是禁绝)对外贸易,即只准在“公行”中进行,对外人在华的活动采取了严格限制的措施.

③.海禁主要是对内的防范,而闭关政策则更主要是对外的消极防卫措施。

目的:是为了维护其封建统治免受威胁,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这两种政策产生和存在的共同经济基础。

后果: 海禁政策严重限制了中外交往的发展.闭关政策虽起了一定自卫作用,在客观上造成了阻滞中国社会发展的恶果,使中国在近代大大落后于西方,处于被动挨打的境地。所以闭关政策带来的恶果要比海禁大得多。

(四)、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缓慢发展

明朝中后期的资本主义萌芽

机户:早期的资本家

机户拥有大量资金、生产资料、机房;靠工人生产获得利润,剥削的是工人。

机房:早期的手工工场

机工:早期的雇佣工人 靠给机户工作,领取工资

(1)概况: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于明朝中后期,清朝有了缓慢发展。

(2)认识: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发展,是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的必然结果,它的产生说明,在中国封建社会产生了新的生产关系,是中国封建社会衰落的重要表现,对明清政府政治经济的发展,对反封建的民主思想的产生都有重要的意义。但落后的封建生产关系严重阻碍着它的成长、发展,说明封建生产关系不能容纳新的生产关系。

(3)资本主义缓慢发展的原因:.国内市场狭小,无自由劳动力 ./缺乏资本积累,重重关卡,征收重税./推行重农抑商、闭关锁国政策/总之,腐朽落后的封建制度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五).禁奢侈

(1)抑制奢侈、提倡节俭是中国古代经济管理政策的基本原则之一。禁奢侈在某种意义上是抑商政策的辅助政策,也是抑商政策的具体步骤。

(2)效果不佳的原因:奢侈之风往往自上而下蔓延,由于贵族高官崇尚奢侈,民众效仿,而形成社会风气。所以对奢侈世风 的纠治,应当先“上行”而“下效,而要做到这一点是非常困难的。

求助:明成祖的经济政策

明初发展经济的措施 通过元末农民战争,大部分奴婢恢复了人身自由,提高了社会地位。

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人身依附关系有所削弱。明政府在法律上承认了这一客观事实,于1372年颁布了“佃见田主,不论齿序,并如少事长之礼;若在亲属,不拘主佃,则以亲属之礼行之”的命令。

1368年,明太祖下令,各处荒田,农民垦种后归自己所有,并免赋役三年,原业主若还乡,地方官于旁近荒田内如数拨与耕种。

此外,明太祖还大力推行屯田政策。

明初,政府多次组织农民在规模兴修水利。

为了发展农业生产,明太祖还鼓励农民种植经济作物。先后下令,有田五亩至十亩者,种桑、麻、棉各半亩,十亩以上加倍,田多的照比例递增。

明初土地和赋役制度 明初的田地有二大类:官田和民田。

明初官田,除庄田、屯田、牧马草场等另有科则外,佃种于民的,其田赋的差别一般悬殊不大。1388年(洪武二十一年),明太祖下令减租,两浙及京畿官田,亩科四斗;江西亩科三斗。田赋每年分夏秋两次交纳。夏交麦,称“夏税”;秋交米,为“秋粮”。交粮的叫“本色”;折成银、钞、绢、布、棉、苎等交纳的,叫“折色”。1368年(洪武元年),明太祖派员到浙西核实田亩,同时攒造鱼鳞图册。后来,又派国子监监生武淳到各地丈田绘鱼鳞图。鱼鳞图册按“随粮定区”原则,以税粮万石为一编造单位,称一区。

明太祖还采取了“以良民治良民”的办法,在南直隶、浙江、湖广、江西、福建等地,创立了粮长制。

明初,农民所负担的徭役有三类:均工夫役、里甲正役和杂役。

明初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明初,农民垦荒的结果,使耕地面积明显扩大。据不完全统计,从1368年至1380年,全国新垦田一百八十余万顷。1391年(洪武二十四年),除军屯、牧马草场和永不起科地,全国纳税土田总数达三百八十七万四千余顷。棉花的种植比宋元时更加普遍。1392年(洪武二十五年)开封、卫辉、大名等七府的棉花丰收,总产量高达一千一百八十万三千余斤。

明初,手工业也有了明显的发展。其中以棉纺织业、制瓷业、矿冶业和造船业等的发展最为迅速。

纺纱织布是明初农村的重要家庭副业。1419年(永乐十七年),明政府共征收棉布一百二十万六千八百八十七匹。由此可见全国总产量之多。

江西景德镇仍是全国制瓷业中心。1433年(宣德八年)明政府向景德镇官窑一次派造多达四十四万三千五百件。

洪武年间,全国官营铁矿有十三所。至1374年,十三所铁冶炼铁只有七百八十七万二千九百八十七斤,比前时减少一半以上。而民营矿冶却在稳步发展,1434年(宣德九年),增加到五十五万五千二百六十七斤。冶铁业中官矿衰落、民矿发展这一趋势,是明代矿冶业,也是其它手工业共有的现象。

明初的造船业曾居世界前列。南京城北龙江(亦叫龙湾)和太仓刘家港是当时造船业基地。广东的潮州、广州,福建的漳州、泉州、福州,浙江的明州,山东的临清、登州,河北的直沽,辽宁的金州、海州等地,造船业也都很发达。

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业和城市经济的繁荣。南京、北京、苏州、松江、镇江、淮安、常州、扬州、仪真、杭州、嘉兴、湖州、福州、建宁、武昌、荆州、南昌、吉安、临江、清江、广州、开封、济南、济宁、德州、临清、桂林、太原、平阳、蒲州、成都、重庆、沪州等,都是当时重要的工商业城市。

为适应商品经济的发展,明太祖曾着手统一货币。明建国前,他就下令铸“大中通宝”。建国后又铸“洪武通宝”。由于铜钱份量重,价值小,不便于大量的贸易,明太祖决定发行纸币,造“大明宝钞”,禁止民间用银。

明朝采取怎样的经济政策?

明朝前期,明太祖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鼓励垦荒,进行屯田,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明朝的农业生产水平超过了前代明朝的纺织、制瓷、冶铁等手工业生产,规模更加扩大,技术更为先进。明朝的商业和城市获得了空前繁荣的发展。在商品经济发达的基础上,到了明朝中后期,在一些地区的一些手工业生产部门内,产生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江南地区的丝织手工工场,就是典型代表。

======================

2 明朝的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1) 明初经济的恢复:①明初统治者实行“安养生息”原因。②明太祖恢复发展农业生产的措施。③措施实行的成效。

(2) 农业的新发展:①水稻产量的提高。②农作物新品种的引进。③经济作物的广泛种植。

(3) 手工业的兴旺:①纺织业。 ②制瓷业。 ③冶铁和采矿。

(4) 商品经济的活跃:①大量农产品和手工业品投入市场。 ②全国出现了30多座较大城市。③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5) 手工工场的出现:①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②在全国范围内,自给自足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

(6) 一条鞭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