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彼解己
谨以此文献给那些最近和他人发生矛盾的朋友
知彼解己,顾名思义,先理解别人,再寻求被别人理解。
不知你有没有遇到过我这种情况?
上中学的时候,我特别用功地去学习,花了很多时间,费了很大的功夫,但是考试却没考好。这时,我爸就会给我打电话“安慰”我。
“咋回事啊?这次咋又没考好?是不是又看小说了,没好好学习?”
“我努力了,这次题难。”
“越学越退步!再这样你就别上了!”
······
你看完这个故事,一定会觉得,我爸爸根本不理解我,也不懂得如何去理解我。但是,在生活中,我们自身真的能做到“知彼解己”吗?“知彼解己”的前提,是理解别人;而理解别人的前提,是倾听。但很多人并不真的懂倾听。为什么呢?因为我们总是希望别人理解我们,却往往忽视要先去理解别人。
在这里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个今早发生的事。
哈理工有个英语社团叫巅疯部落,我是新晋的小组长,刚考上组长两周,底子薄,经验少,但我很用功。在每天早上的晨读里,大约会有十分钟的小组活动时间,让组长带组员巩固今早的所学的句子。就在在今天,我带组带的超烂,还没等晨读结束,我的顶头上司——一位大二学长,找到我,劈头盖脸一顿凶:
“咋回事儿啊?今早的句子咋带得这么烂呐?你好好准备没?写逐字稿没?”
“写了……”
“写了咋还这么烂呐!给你多长时间准备啊?要带的句子都没背熟!”
“这两天比较忙……”
“你下课时间呢?午休时间呢?”
我有点生气说:“我写作业了,我总不能把时间全放在英语上吧!”
最后他毛了“你还想当小组长吗?要不你就别当了吧!”
说完我俩都不吭声了。当时我内心超级委屈,感觉他不理解我,因为我确实很忙,最近各种事,从专业课到各种比赛和活动,从周五到周一,我已经连续熬夜四天了,身体很不舒服。但是我在英语上投入也并没有放松,反而是加强了。我感觉他根本看不到我的努力,只在乎事情的结果。此外,带组糟糕我也很难过呀,付出得不到收获,我也很受伤呀!
但是等我静下心来好好想一想,我发现当我俩发生争执的时候,我不是用心地去倾听,而是以自己为中心,认为自己是对的,对方是错的,奋力地为自己去辩解。我没有先把心放在他身上,站在他的角度看问题,然后他也不理解我,矛盾的出现也就顺理成章了。如果当时的我俩有一个能做到“知彼解己”,这个矛盾就不会发生了。
从这样一件小事上,我们可以看出在人际关系中,存在了一个很大的障碍,那就是我们总是按照自己的观点理解生活,这样会产生以下两个潜在问题:
1.我们总觉得自己是对的,而对方是错的。
2.我们总觉得对方和我们看待事物的方式是一样的。
那么我们怎样才能规避此类障碍,养成知彼解己,尤其是有效倾听的习惯呢?别急,得到app里的刘润老师教给给我了三手绝世好招。
第一招: 戒掉“自传式回应”
什么是“自传式话题”呢?就是随便一个话题接过来,都能谈自己半个小时,用自己对事情有限的认识,轻易地给出建议。比如“我当年也经历过这个,你应该这样做······”等云云。
自传式回应,把自己放在沟通的中心,是阻碍自己听,阻碍自己理解别人的病。得戒!
第二招:用耳朵听,用眼睛看,用心理解。
据专家估计,人际沟通仅通有7%通过语言来进行,38%取决于声音和语调,其余55%则靠肢体语言。 所以,有时基于微信的文字沟通是不够的,还要语音;语音沟通也是不够的,还要视频;视频沟通也是不够的,还要见面;
然后你还要训练自己用眼睛看对方的肢体语言,双手交叉,拇指打转,这代表不耐烦;双手抱拳,向后紧靠,这代表抗拒; 上身直立,浅浅就坐,这代表紧张;
你还要训练自己用心理解对方的话外之音。他说“哦,原来你是这么认为的”,那就基本代表他不同意你的观点;他说“嗯,挺有趣”,那就基本代表他对你的话题不感兴趣;当一个女孩子说“你是个好人”,那就基本上代表,你们没戏了。
第三招:移情聆听。
进入对方的心灵非常难,但还是有方法可寻的。
你可以在听的时候,试着重复他的某些话的最后几个字,作为回应。 这会帮你,也会帮他感受到,你正在进入到他的故事;
然后, 你也可以用你的语言,重复总结他的表达: 我猜我听的是······你现在感觉是······我不确定我理解了没有,你是不是在说······等等。这会帮你,也会帮他感受到,你开始理解他了;
再然后, 你可以呼应他的情绪: 你觉得很痛苦······你很愤怒······你很担忧等等,这会帮你,也会帮他感受到,你已经进入了他的心,理解他的情绪;
最后, 你再用自己的语言,把他对问题的理解,和对他情绪的感受,总结一下。 你们此时,就站在一起了。
你会发现,有时你已经不需要提建议了。就算需要,你的建议会更有价值,他的接受度会更高!
最后分享给各位小伙伴一句刘润老师的金句作为此文的结尾:
把心放到对方身上,先感受到他的快乐愤怒、痛苦、激动,然后聆听。先去理解别人,然后再寻求被别人理解。
知彼解己:先理解别人,再被别人理解
假如你的眼睛不太舒服去看医生。可是你刚说几句话,医生就说“我知道了”,然后把自己的眼镜摘下来给你,说:戴上吧。
你一定心存疑虑:医生,你还没给我检查视力呢。医生说:不用检查了。这副眼镜我戴了十几年了,被证明很有用,你试试。
你将信将疑带上之后,视线一片模糊。你说:医生,我看不清楚,头晕。医生说:怎么可能,我戴的时候很清楚啊。你说:可真的是看不清楚啊!医生很生气:一定是你佩戴的方式不对。你再试试?你说:还是看不见。医生说:你这个人怎么回事?你往好处想不行吗?真是好心没有好报。
你听完这个故事,一定觉得很滑稽。可为什么你会觉得滑稽?因为这个医生在诊断之前,就开始治疗。我们在聆听之前,就迫不及待地表达。我们特别希望别人理解我们,却忽视要先去理解别人。
所以史蒂芬说,为了获得公众成功,从独立期,走向互赖期,你需要做出一个重要的改变,或者说养成一个重要的习惯:知彼解己(Seek First to Understand, Then to Be Understood)。记住, 首先是知彼,然后才是解己。
那怎么才能养成“知彼解己”,尤其是有效倾听的习惯呢?
第一,戒掉“自传式回应”。
什么是自传式回应?就是随便一个话头接过来,都能谈自己半小时,或者用自己的价值观、对事情的有限认知,轻易地给出建议。
比如“我当年也经历过你同样的人生阶段,你应该这样做”,这是“好为人师”型的自传式回应,随时随地做人生导师;比如“你忽略了一些最重要的事实”,这是“价值判断”型的自传式回应,随便下判断、给定论;比如“你这么做,还不是为了更多的个人利益”,这是“自以为是”型的自传式回应,妄断别人的动机;比如“为什么你一定要成功?成功有意义吗?”,这是“追根究底”型的自传式回应,根据自己的价值观追根问底。
自传式回应,把自己放在沟通的中心,是阻碍自己听,阻碍自己理解别人的病。得戒。
第二,用耳朵听,用眼睛看,用心理解。
据专家估计,人际沟通仅有 7%通过语言来进行,38%取决于语调与声音,其余55%则得靠肢体语言。 所以,有时基于微信的文字沟通是不够的,还要语音;语音沟通也是不够的,还要视频;视频沟通也是不够的,还要见面。
然后,你要训练自己用眼睛看对方的肢体语言。双手交叉,拇指打转,这代表不耐烦;双手抱臂,向后紧靠,这代表抗拒;上身直立,浅浅就坐,这代表紧张。
你还要训练自己用心理解对方的话外之音。他说“哦,原来你是这么认为的”,那基本就代表他不同意你的观点;他说“嗯,挺有趣”,那基本就代表他对你的话题不感兴趣;当一个女孩子说“你是个好人”,那基本上就代表,你们就没戏了。
第三,移情聆听。
移情聆听,英文叫Empathic Listening,意思是, 把心放到对方身上,先感受到他的快乐、愤怒、痛苦、激动,然后聆听。这是一种技能,更是一种态度,是“知彼解己”的关键。
进入对方的心灵非常难,但还是有方法可寻的。
你可以在听的时候,试着重复他某些话的最后几个字,作为回应:他不接电话……开始下雨了……马上就到期了……等等,这会帮你,也帮他感受到,你正在进入他的故事;
然后, 你可以用你的语言,重复总结他的表达 :我猜我听的是……你现在感觉是……我不确定我理解了没有,你是不是在说……等等,这会帮你,也帮他感受到,你开始理解他了;
再然后, 你可以呼应他的情绪 :你觉得很痛苦……你很愤怒了……你很担忧……等等,这会帮你,也帮他感受到,你已经进入他的心,理解他的情绪;
最后, 你再用自己的语言,把对他问题的理解,对他情绪的感受,总结一下。你们此时,就站在一起了。
你会发现,有时你已经不需要提建议了。就算依然需要,你的建议会更有价值。就算和原来一样有价值,他的接受度都会高很多。
当然,你也需要足够的智慧判断,什么时候重复、总结、呼应并不必要。安静的聆听,就已经足够。
小结一下:
知彼解己,就是先去理解别人,然后再寻求被别人理解。理解别人,是重要的态度,聆听别人,是重要的技能。
怎么做呢?第一,戒掉“自传式回应”;第二,用耳朵听,用眼睛看,用心理解;第三,移情聆听。
为什么是知彼解己,而不是知己知彼
知己知彼是 对对方和自己都很了解,可客观分析对方和自身的优缺点。熟悉对方,便于自身处事做决断。
知彼解己是说,对方对自己很了解,知道的很深很透彻。
知己知彼和知彼解己的不同点
知己知彼是 对对方和自己都很了解,可客观分析对方和自身的优缺点。熟悉对方,便于自身处事做决断。
知彼解己是说,对方对自己很了解,知道的很深很透彻。
知彼解己这个习惯的含义?
知彼解己,也叫将心比心的交流的原则。也就是说,在人际关系中呢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则,就是首先寻求去了解对方,然后呢再争取让对方了解自己。不愿意去先了解对方,然后就妄加判断,妄下结论。这是很多人交流困难的很重要的一个原因。
请问“知己知彼”与“知彼解己”的区别是什么?
知己知彼:对对方和自己都很了解,可客观分析对方和自身的优缺点。熟悉对方,便于自身处事做决断。
知彼解己:对方对自己很了解,知道的很深很透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