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是什么意思?

问得好,“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这是中庸的总纲,集中体现了中庸的基本含义。如果仅从字面解释这三句话,很容易,但要真正理解这三句话,很难。下面我摘录别人的几句话,总结得不是很好,但也大致表达出了这几句话的含义。

如果我们想要至德,想要明道,那么作为君子,在自己一生中就必须坚持“尊德性而道问学”的道路。什么是德性?就是我们先天本具之性,对此我们要将它尊贵起来。《易经》有云:“一阴一阳之谓道”,其实我们每时每刻都在这个道中,这一阴一阳之气也都一直在我们身上不停地运行。《易经》还说“日用之谓道”,我们谁都离不开道。借用佛教的话来说,就是“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可成佛”,每个人都具备佛性。

不管是一阴一阳之道,还是日用之谓道,亦或是佛教所说的佛性、真如,虽然这一切都是本具的,但是我们一般人却不知道啊!总觉得自己离道还远着呢,还没有得道。这确实是一个天大的误会。

正因为如此,圣人才将这个道理点破,告诉我们人人都具有这个德性。孟夫子说过:“仁义礼智,非由外铄也,我固有之也”。即仁义礼智信并不是从外面来教化我们,或是从外面强加给我们的,而是我们本自有之的。读过《三字经》的朋友都知道第一句,“人之初,性本善”。这些都是本有的,只要我们把它尊贵起来,不要让它流失,不要让它堕落,不要让它异化,这就是尊德性。

我经常都在说,每个人都应该在自己脑门上立个警察监督自己,使自己的思维不去胡思乱想,不去开小差。这也是尊德性的一个窍门哦。那么“道问学”呢?就是所学所问都不要离开道。在我们日常生活、学习之中,都不要离道,要让“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一套学修程序,贯穿于自己的一生。

今天有位老先生对我说,他小学都没有毕业,但是这几十年一直坚持在学习国学,今天来这里听课,并不是因为凑热闹或者赶时髦,而是确实喜欢国学,爱好国学。虽然老先生几十年一直含辛茹苦地生活在社会底层,但是一直坚持了下来。这种精神非常可贵,让人佩服!这就是“道问学”的典范。

不要以为圣人之道,只有朝堂上的人才有资格学,或是翰林院的学士们才有资格学,这种想法是错的。我们一定要明白道无处不在,最底层之处有道,最高层之处也有道。我们作为普通老百姓,一样也可以学道,可以用之于养身。这个养身不是道家的养身以成仙,其实就是把我们做人的规则守好,做一个好人,做一个像模像样的人,这也就够了。其实,就算是做皇帝,也都要做个像模像样的皇帝,不能胡作非为啊!

二、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

君子既尊崇德性,又勤学好问。既宽广博大,又精细入微。既高明至极,又行于中道。

三、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是什么意思?

并非制造两极,而是重视两极,折中两极却并不是中庸,中庸是恰当,是解决事物的理想状态,虽然有时并不是最称心的。借用卡笛尔的话,怀疑一切,我对作者表示怀疑

四、“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是什么意思?

大意为君子既要尊重德性,又要讲求学问;既要充实广大,又要穷尽精微;既要有高明的理想,又要有合于中庸的行为;既要熟悉旧的知识,又要不断认识新的事物;既要笃实厚道,又要娴习礼仪。

此句出自《中庸》第二十七章,原文如下:

大哉圣人之道!

洋洋乎,发育万物,峻极于天。

优优大哉,礼仪三百威仪三千。

待其人而後行。

故曰,「苟不至德,至道不凝焉。」

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

是故居上不骄,为下不倍。国有道,其言足以兴;国无道,其默足以容。诗曰:「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其此之谓与?

译文:

伟大啊,圣人的道!

浩瀚无边,生养万物,与天一样崇高。

充足有余,礼仪三百条,威仪三千条。

这些都有侍于圣人来实行。

所以说,如果没有极高的德行,就不能成功极高的道。

因此,君子尊崇道德修养而追求知识学问;达到广博境界而又钻研精微之处;洞察一切而又奉行中庸之道;温习已有的知识从而获得新知识;诚心诚意地崇奉礼节。

所以身居高位不骄傲,身居低位不自弃,国家政治清明时,他的言论足以振兴国家;国家政治黑暗时,他的沉默足以保全自己。《诗经》说:“既明智又通达事理,可以保全自身。”大概就是说的这个意思吧?

注释:

(1)洋洋:盛大,浩翰无边。

(2)优忧:充足有余。

(3)礼仪:古代礼节的主要规则,又称经礼。

(4)威仪:古代典礼中的动作规范及待人接物的礼节,又称曲礼。

(5)其人:指圣人。

(6)苟不至德:如果没有极高的德行。苟,如果。

(7)凝聚,引申为成功。

(8)问学:询问,学习。

(9)倍:通”背”,背弃,背叛。

(10)容:容身,指保全自己。

(11)“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引自《诗经·人雅.烝民》,哲,智慧,指通达事理。

参考资料

中华文化讲堂网:

五、“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的理解

致广大:致力于达到广博深厚的境界.尽精微:尽心于达到精细微妙的境界.极高明:致力于达到高大光明的境界.道中庸:把不偏不倚和恒久不变的本性作为修养的途径.温故:时常温习已知的学问.知新:不断增加新的见识.

六、“尊德性而道问学 致广大而尽精微 极高明而道中庸” 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达到宽广博大的境界同时又深入到细微之处,达到极端的高明同时又遵循中庸之道。

出处:《中庸》

原文: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是故居上不骄,为下不倍;国有道,其言足以兴;国无道,其默足以容。

释义:所以,君子应当尊奉德行,善学好问,达到宽广博大的境界同时又深入到细微之处,达到极端的高明同时又遵循中庸之道。温习过去所学习过的从而获取新的认识,用朴实厚道的态度尊崇礼仪。这样,在上位时不骄傲,在下位时不背弃。

扩展资料:

《中庸》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子思所作。是儒家论述人生修养境界的一部道德哲学专著,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原是《礼记》第三十一篇,相传为战国时期子思所作。

《中庸》在西汉时被戴圣整理并编入《礼记》中。魏晋南北朝时期,伴随着儒道合一、佛道流行的时代新趋势,有学者把儒家的“中庸”与道家“无为”联系起来,为“尚俭”立据,但影响有限。如刘劭在《人物志》中将“中庸”作为一种极高德行来推广,把“中庸”列为最完美之“情性”。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