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西安事变发生在哪一年 西安事变介绍
1、西安事变,发生于1936年12月12日,所以又称“双十二事变”张学良和杨虎城为了达到劝谏蒋介石改变“攘外必先安内”的既定国策,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目的,在西安发动“兵谏”。同月25日,在中共中央和周恩来主导下,以蒋介石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而和平解决。
2、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准备了必要的前提,成为由国内战争走向抗日民族战争的转折点。
3、由于西安事变的发生及其和平解决,最终结束了十年内战,实现了国内和平,促成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发动了全民的抗日战争,并坚持八年直至胜利。
二、西安事变发生在哪一年?
西安事变发生在1936年。事件背景主要是劝说蒋介石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当时,张学良与杨虎城在临潼对蒋介石实实行的兵谏,扣留了蒋介石,后来就发生了轰动一时的西安事变。后来就宣扬停止内战,联合共产党共同抗日的主张,西安事变的发生,也是解决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为国内战争到对外抗日的转折点。
发生西安事变的原因。当西安事变的爆发,主要原因还是要蒋介石为能够和共产党一起去抗日,而张学良等人主张的攘外的政策,才导致西安事变的爆发。西安事变的发生,停止了发生内战,为中国人民共同抗日的热情更加的努力。
西安事变的过程。在1936年8月份,国民政府特务逮捕秘书,东北学生代表和地下党员,当时发生的事件叫做艳晚事件,后来张学良也是和蒋委员长通电话亲自镇压这种事件的发生,后来在同年12月份,就召见了东北军和十七路军的将领宣布进行兵谏,在到事件解决之后,主张共同抗日,一致对外。
西安事变的结果。不过西安事变也迫使了与国民政府的合作,不紧促进了国共合作的目的,而且还能够共同的去对付日本人,对于日本人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我们不能忘记,我们要铭记历史给我们带来的教训。现在社会发展迅速,生活非常快乐,我们不紧要感谢那些为国家和民族付出的将士还要感谢共产党的领导,感谢他们为现在的生活付出艰苦的努力和奋斗。所以我们现在要珍惜目前的生活给我们带来的快乐,更要铭记历史给我们的惊醒,要珍惜时间和身边的人,要努力为国家做贡献。
三、“西安事变”爆发的背景、时间、地点、经过、结果是什么?和平解决有何意义?
1、背景:
1.日军侵占了东北三省后又准备侵占华北,中国共产党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要求国民政府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2.张学良和杨虎城接受了中共的主张,停止进攻红军,并要求蒋介石联共抗日。
3.蒋介石到西安督促张学良和杨虎城进攻红军。
2、时间、地点和经过:
为了逼迫蒋介石抗日,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和杨虎城在西安发动“兵谏”,扣押的蒋介石,要求停止内战,联共抗日。
3、各方态度:
(1)西安事变后,国民党内亲日派头子何应钦积极部署讨伐张杨,企图夺取蒋介石的统治地位。
(2)国民党亲英美派的宋美龄和宋子文等为了和平解决西安事变、营救蒋介石,积极奔走。
(3)中国共产党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派周恩来等去西安谈判。
4、结果
经过中国共产党等多方力量的努力,西安事变遂告和平解决。
5、意义: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时局转变的关键。它标志着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的初步形成,预示了团结抗日新局面的到来。
西安事变,又称“双十二事变”。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和杨虎城为了达到劝谏蒋介石改变“攘外必先安内”的既定国策,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目的,在西安发动“兵谏”。1936年12月25日,在中共中央和周恩来主导下,以蒋介石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而和平解决。
巴黎《救国时报》认为“发生这样重大的内争,对于目前中国民族生死所系之一致团结,御侮的运动上,实为深可痛惜的事件。” [30] 1936年12月14日美国《民声讲坛报》评论道:“张学良此次行动,适足以肇害中国,而西方各国在远东保有利益者,亦为之感觉不安矣。 [31] 美国《纽约时报》,“蒋介石将军,虽已失去自由,但中国政局仍为彼所操持,全世界闻讯之余,皆为之震惊。足见全世界均认蒋氏,为中国最大领袖,而自动推崇之。”英国《泰晤士报》评论:“张学良之叛变,或已救助日本政府,盖日本之对华政策,乃与德缔结反共协定,已引起多数政治家之抨击也。”苏联《真理报》1936年12月14日的社论写到:“张学良将军曾有充分可能抵抗日本侵略,其军队亦曾有热烈之战态,然张将军本人乃一贯采取不抵抗政策。他乃以抗日运动从事投机,俨然高揭抗日旗帜,实际上则助日本使中国分裂,使中国更加骚乱,成为外国侵略之侵略品。”
四、西安事变的时间。
西安事变的时间是1936年12月12日。
在全国抗日浪潮的感召和中国共产党的争取下,张学良、杨虎城与红军停战。蒋介石到西安督促张、杨进攻陕北红军。
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和杨虎城为了达到劝谏蒋介石改变“攘外必先安内”的既定国策,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目的,在西安临潼华清池发动“兵谏”。1936年12月25日,在中共中央和周恩来主导下,以蒋介石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而和平解决。
西安事变的发生及其和平解决最终结束了内战,实现了国内和平,促成国共两党再次合作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为取得抗日战争的最终胜利奠定了政治基础,标志着十年内战基本结束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五、西安事变的背景、时间、地点、人物、经过、意义?
1、背景
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发动了九一八事变,张学良撤出了东北,退入山海关内。
1933年1月1日,榆关抗战爆发。同年1月3日,山海关失守。
1933年2月21日,热河抗战爆发。同年3月4日,承德失守,热河抗战失败。张学良引咎辞职,出国考察。
1935年11月,直罗镇战役中,红军仅以800多人的伤亡就杀、伤、俘6000多东北军精锐109师的士兵。张学良部队的战局失利以及后来面对共产党的停战对峙,导致蒋介石亲自前往西安督战。
由于紧接着国内爆发了大规模的一二九运动以及后来的两广事变,都强烈的反映了中国人民一致抗日对外的决心。
2、时间:1936年12月12日。
3、地点:西安。
4、人物:张学良、杨虎城、蒋介石。
5、经过:1936年12月12日,为了劝谏蒋介石改变“攘外必先安内”的既定国策,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张学良和杨虎城在西安华清池发动“兵谏”,扣留了时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和西北剿匪总司令的蒋介石,时称“西安兵谏”。
6、意义: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时局转换的枢纽,十年内战的局面由此结束,国内和平基本实现。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标志着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扩展资料:
“西安事变”主谋是杨虎城
1936年12月12日凌晨,西安临潼的枪声,拉开了被美国作家斯诺称为“历史的大峡谷上实现了一次大跳跃”、中国近代史上“惊险的好戏”的“西安事变”的帷幕。时任西北“剿总”副司令的张学良和十七路军总指挥、西安绥靖公署主任杨虎城率领东北军、十七路军,用“兵谏”的方式扣留了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介石。
“西安事变”由张学良、杨虎城联合发动,但张、杨二人谁是主导者,这个貌似很清晰的问题,连张学良自己的回答都含糊不清。
1956年12月15日,张学良奉蒋介石之命回忆“西安事变”时,他回忆说:“西安之变,杨虎城乃受良之牵累,彼不过陪衬而已。”他在1957年写的《坦述西安事变痛苦的教训敬告世人》一文中又说:“我西安‘剿匪’一位主要的伙伴——杨虎城将军……他非常热衷于抗日而不愿‘剿匪’。”
但是,晚年的张学良却改口说:“那‘西安事变’……那可以说他(杨虎城)是主角哇,不过名义是我,我是主角了。当然由我负责任。”
杨瀚说:“通过事实来讲,杨虎城是主角。这个主意本身是杨虎城提出来的,还有发动过程,都是杨虎城做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西安事变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杨虎城之孙:祖父是“西安事变”的真正主谋
六、西安事变和卢沟桥事件的时间
西安事变的时间是1936年12月12日,卢沟桥事变的时间是1937年7月7日。
1、西安事变
西安事变,又称“双十二事变”。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和杨虎城为了达到劝谏蒋介石改变“攘外必先安内”的既定国策,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目的,在西安发动“兵谏”。
1936年12月25日,在中共中央和周恩来主导下,以蒋介石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而和平解决。
2、卢沟桥事变
1937年7月7日夜,日军在北平西南卢沟桥附近演习时,借口一名士兵“失踪”,要求进入宛平县城搜查,遭到中国守军第29军严辞拒绝。
日军遂向中国守军开枪射击,又炮轰宛平城。第29军奋起抗战。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七七事变,又称卢沟桥事变。
扩展资料:
1、西安事变的历史意义
西安事变及其和平解决在中国社会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为中国社会的发展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
它的发生及和平解决,基本结束了长达十年的内战,开始了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一致抗日的新阶段,促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抗日热情,奠定了全民族抗战的基础,成为由国内战争走向抗日民族战争的转折点,成为时局转换的枢纽。
2、卢沟桥事变的影响
“卢沟桥事变”标志着中华全民族抗日战争的开始。 中国人民经过流血牺牲、艰苦抗战,终于在1945年8月15日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赢得了民族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西安事变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七七事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