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阿富汗 巴米扬大佛

1997年,阿富汗巴米扬大佛仍深藏在山谷中。巴米扬山谷有「众神之谷」美誉。据悉,作为曾经的佛国重地,阿富汗遗留了众多佛教遗迹,其中一些寺院从佛陀在世年代已经开始建造,早在2000年前,佛法正是经过这里被传播到了中国的西域,然后到达汉地。

资料显示,巴米扬大佛位于阿富汗巴米扬省巴米扬镇境内,深藏在阿富汗巴米扬山谷的巴米扬石窟中。而巴米扬地处丝绸之路上,是往来欧洲、波斯、中国和印度间的商队途经之地,当地曾有数所佛教寺院,是一个宗教、哲学、艺术中心,自2世纪起,至9世纪伊斯兰教徒进入时,这里曾是佛教的一个宗教地点。众多僧侣住在巴米扬山崖上凿出的小山洞中,并加添了宗教雕像和精美、色彩鲜豔的壁画。

据统计,巴米扬山谷中有大小石窟750座,有「众神之谷」的美誉,其中两尊大佛是当地佛教鼎盛时期的代表作。一尊凿于5世纪,高53米,着红色袈裟,俗称「西大佛」,名叫「塞尔萨尔」;另一尊凿于1世纪,高37米,身披蓝色袈裟,俗称「东大佛」,名叫「沙玛玛」。两尊大佛相距400米,远远望去最引人注目。

在公元600年至700年期间,常有得道高僧在石洞中讲经,信徒则围聚在佛像前聆听。原来大佛的鼻孔是天然扬声器,讲经者的声音可被放大数倍,清晰地传到听众耳中。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晋代高僧法显和唐代高僧玄奘都曾瞻仰过巴米扬大佛。玄奘从长安到印度求法,他在《大唐西域记》就明确记录途径巴米扬和哈达地区,并这样描述巴米扬大佛:「梵衍那国,东西二千馀里,南北三百馀里,在雪山之中也。人依山谷,逐势邑居。国大都城据崖跨谷,长六七里,北背高岩。……王城东北山阿有立佛石像,高百四五十尺,金色晃耀,宝饰焕烂。东有伽蓝,此国先王之所建也。伽蓝东有偷(金俞)石释迦佛立像,高百馀尺,分身别铸,总合成立。」

二、纪念已经消失的世界文化遗产:阿富汗的巴米扬大佛

2001年3月,世界无奈地看着阿富汗的塔利班部队有组织地炸毁了世界上最大的两个立足佛像。这些雕像位于气势磅礴的巴米扬山谷,分别高约38米和55米,是在大约1500年前在佛教僧侣的指导下从陡峭的砂岩峭壁上雕刻而成的。

巴米扬河谷位于阿富汗中部高地,海拔约8000英尺,在公元前三世纪首次有人居住。它在公元二世纪成为重要的佛教中心,在四世纪至八世纪达到顶峰。那时佛陀凝视着一个山谷,那里有10个寺院,一千名僧侣和成千上万的朝圣者。它坐落在 历史 悠久的丝绸之路贸易路线上,是印度,中国和希腊罗马风格的文化汇合点,也是佛教与印度教和后来与伊斯兰教和平共处的地方。这些雕塑在风格上被归类为印度希腊文,源于这种文化融合。

佛像主体乃自沙岩山崖凿成,而一些细微的部位由泥和干草的混合物造成,铺上灰泥表层,表层被绘画以突显脸部、双手及袍的折叠处,但这一表层实际上在很久前已经被侵蚀掉。佛像手臂下半部由同样的泥和干草的混合物造成,并以木架支撑。脸部上半部相信是以巨大木面具造成,在照片中见到的多行洞孔就是那些用以稳定外层灰泥的木栓的空位。

2001年2月26日塔利班领导人穆罕默德·乌马尔下达灭佛令,宣称要毁掉所有的佛像,包括巴米扬大佛。国际 社会 不断对塔利班发出警告和劝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松浦晃一郎3月1日下午特别召集伊斯兰会议组织的54个成员国的代表召开紧急会议,商讨对策。其时,松浦晃一郎指出:“塔利班当局为了保持伊斯兰教的纯洁性而摧毁包括古代佛像在内的所有雕像的做法是行不通的,这不仅是阿富汗 历史 的一次倒退,而且也不可能使伊斯兰教取得进步,他们必须马上停止这种破坏文物的行为。”

巴米扬大佛原貌(巴米扬大佛原貌完整版)

一些信奉佛教的国家如尼泊尔、泰国、斯里兰卡等国家对塔利班发出了警告。尼泊尔外交部发言人阿查里雅3月2日说:“我们强烈谴责塔利班的罪恶行径,并呼吁国际 社会 联合起来,保护佛教文物。”印度、俄罗斯等国也对塔利班进行了谴责。作为塔利班少数几个支持者之一的信奉伊斯兰教的巴基斯坦也于3月1日表示不赞同塔利班的做法,呼吁阿富汗塔利班政府表现出容忍精神,并在这方面尊重国际感情。信奉伊斯兰教的埃及政府发言人也表示,塔利班的行为违背了伊斯兰教的宗旨,“伊斯兰教尊重其他文化,即使某些文化的礼节与伊斯兰法有所冲突。”

破坏始于大炮和坦克炮火,对雕像的伤害并没有多大作用,因此据报道,塔利班雇佣了基地组织的炸药专家来完成这项工作。他们迫使专家沿悬崖和手提凿岩坑速降,将定时炸药粘在其中。塔利班对其亵渎行为是如此彻底,以致摧毁了雕像周围的壁龛和洞穴的许多蜂窝,包括壁画,仅剩下约百分之二十。

2003年,整个巴米扬地区都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遗产名录》和《濒危世界遗产名录》,名称为“巴米扬山谷的文化景观和考古遗迹”。

三、世界文化遗产:阿富汗巴米扬峡谷的巴米扬大佛

照片中远处是延绵的沟壑群山,近处是点缀着袅袅炊烟的绿洲农田,呈现出一幅荒凉与生命并存的画卷,绿洲由源出东部群山蜿蜒流淌的巴米扬河水灌溉着。

巴米扬河向北经昆都士河汇入中亚母亲河之一的阿姆河,最终注入咸海。这里就是位于阿富汗中部兴都库什山脉的巴米扬峡谷,古代丝绸之路上的商贸重镇。

仔细看去,照片中两侧山体上有两个巨大的壁龛,它们在这里已经矗立了1500年,只可惜壁龛中的主人已经离我们远去

同样的地点,另一个角度,让我们能更清楚地看到1300米长的山崖上开凿的密密麻麻的洞窟。在这1000多个石窟内曾经遍布着大大小小的精美佛像和壁画,如今残存的荒凉与斑驳为我们讲述着巴米扬峡谷曾经走过的文明历程。

东西两侧的巨大壁龛内曾经站立着两座希腊式佛教艺术的经典之作----巴米扬大佛,西侧大佛高55米(180英尺),曾是世界最大的立式雕刻佛像,东侧大佛高37米(125英尺)。

巴米扬峡谷坐落在印度次大陆和中亚之间的兴都库什山脉中,海拔2500米左右,位于古丝绸之路的中心位置,源自高山雪水的巴米扬河在恶劣的大陆干旱气候中灌溉出一片生机勃勃的绿洲,农耕的发展与交通的便利,使这里成为古代商贸和宗教传播的中继站。

公元前327年,亚历山大大帝征服了巴米扬峡谷所在的巴克特里亚地区,这片土地上渐渐刻下希腊文化的烙印。

公元前256年这里成为大夏国的疆域。公元前130年左右,河中地区(阿姆河锡尔河之间的泽拉夫尚河流域)的大月氏人南下征服了大夏国。

公元前4世纪开始,佛教文明在印度次大陆北部地区开始传播,公元30年强大的贵霜帝国建立,开疆扩土的贵霜帝国开国君主丘就却笃信佛教,在他的影响下,佛教在现在的阿富汗地区兴盛起来。

印度次大陆北部的佛教文化艺术与当时在此扎根的希腊文明碰撞、融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希腊式佛教艺术”(又称“犍陀罗佛教艺术”),其佛像雕塑带有浓厚的希腊和罗马风格。

早期的“希腊式佛教艺术”主要刻画佛传故事,到公元2世纪之后,单体佛像和大型佛像雕刻在这片地区逐渐流行起来。

两座著名的巴米扬大佛建于公元6世纪至7世纪,东侧大佛建造时间早于西侧约50年,建造者已无从考证。

大佛的外貌、发型、起伏的衣纹是典型的犍陀罗佛像风格,这种风格也深深影响了我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艺术,云冈石窟和敦煌石窟的佛像都具有显著的犍陀罗佛像特征。

我国著名高僧玄奘在630年左右曾路经巴米扬,在其著作《大唐西域记》中描述当地(书中称梵衍那国)是一个佛教兴盛的中心,并记载了这两尊宏伟的坐佛:“王城东北山有立佛石像,高百四五十尺,金色晃曜,宝饰焕烂”,其东有“释迦佛立像高百馀尺”,分别指较高的西大佛和较低的东大佛。

从大唐西域记等 历史 典籍的描述中可知这两座大佛当时曾被青铜、黄金和珠宝装饰得富丽堂皇。

公元7世纪开始,阿富汗地区开始了伊斯兰化进程,但在此后的数百年间,虽经历着风沙的侵蚀,巴米扬峡谷中精美的佛教雕塑依旧相对完好地被保存下来

在文明的剧烈碰撞中,两尊大佛终也难逃自己的命运。13世纪开始,这里的佛像开始遭到人为的破坏,17世纪时,莫卧儿帝国皇帝奥朗兹布试图用火炮摧毁两座大佛,但并未成功

1996年后塔利班控制了阿富汗绝大部分领土,2001年,塔利班动用大炮,坦克对这两尊佛教文化的无价之宝进行毁坏,3月12日两座佛像被炸药彻底摧毁。

四、巴比扬大佛谁,东大佛叫什么?西大佛叫什么?附加原始照片最美。

巴米扬大佛(Bamyan / Bamian)是世界文化遗产,位于阿富汗巴米扬省巴米扬市境内,深藏在阿富汗巴米扬山谷。在巴米扬石窟群中有两座大佛,一尊凿于5世纪,高53米,着红色袈裟,俗称“西大佛”;一尊凿于1世纪,高37米,身披蓝色袈裟,俗称“东大佛”。两尊大佛相距400米,远远望去十分地醒目。佛像脸部和双手均涂有金色。两佛像的两侧均有暗洞,洞高数十米,可拾级而上,直达佛顶,其上平台处可站立百余人。中国晋代高僧法显和唐代玄奘都曾瞻仰过宏伟庄严的巴米扬大佛。

巴米扬大佛历尽沧桑,至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曾经历3次劫难。2001年3月12日,大佛遭到塔利班政权的残酷轰炸,已面目全非。世界各国正在组织修复和保护佛像的工作,主要参与国家有德国、意大利、法国和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