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吃西瓜看人品

华北一家人(华北一家人的个人西瓜视频)(0)

      夏季烈日炎炎,酷暑难捱,打开一个西瓜大块朵颐,那个痛快,那个解渴,那个清凉,让人沁心,让人沁肺。然而,吃西瓜也能品出许多学问来,信不信由你。

        儿时的我,在西北陇东黄土高原生活了六年,那里干旱少雨,吃西瓜靠望天收,真的不容易。我家住在西峰镇巴家嘴沟北的窑洞里,沟的对面就是一片瓜地,当西瓜成熟的季节,每晚都会听到不停敲锣声和吼叫声,让人难以入眠。这声音的目的是吓唬一些“偷瓜贼”,如獾、狐狸、刺猬、还有狼等。特别有趣的是獾偷西瓜,它会用四肢把西瓜抱在胸前,然后首尾相抵成球状,顺着山坡带着西瓜就滚了下去,西瓜一点都不会摔坏,看瓜人又惊奇又无奈,偷归偷喊归喊,每夜的锣声喊声仍是不绝于耳。

        翌日中午,红日高照,山对面的大西瓜被瓜农挑了过来,常在我家窑洞顶上的槐树下歇脚,还不断的吆喝着:“又沙又甜的大西瓜,快来买吆,不甜不要钱。”听到喊声,我们不约而同地奔跑过去,围个水泄不通,一边看一边用手摸,好大的西瓜啊。母亲看到我们一个个的馋相,就让卖瓜老汉挑一个最大的,然后让我们饱餐一顿,我总是把大块的让给妹妹们吃。西瓜真的好甜,正如卖瓜老汉吆喝的,又沙又甜,一直甜在我们童年的心里,难以忘怀。黄土高原虽然雨水少,但是日照时间长,瓜甜如蜜。这些年很少吃到那样又沙又甜的西瓜了,想想那个沙甜都会垂涎欲滴。

        七二年冬,我们一家回到老家华北平原,西瓜种植逐渐多了起来,可也不是常吃西瓜。那时姊妹都要上学,母亲很会持家,所以很少买西瓜吃。街道路边卖西瓜摊,总是围着几个孩子,瓜子卖瓜人都收集了起来,瓜皮也让几个孩子疯抢了。有的孩子看到没吃干净瓜皮,顺手就啃上几口,这叫溜瓜皮。然后把瓜皮拿回家洗净,去掉绿衣用盐腌制起来,可以当咸菜吃,很是美味。那时的日子过得都很紧巴,能省就省了,除了穿衣吃饭,其他的也没什么追求了。

        七三年深秋,天气已经渐渐冷了,姥爷的病愈来愈重了。他患的是食道癌,当时还没有癌症的科学说法,村里流传说是噎食病。姥爷是一个干瘦的老头,个子不高,但很精神,我只见过一面,那是六六年回老家时。姥爷经营着一个小生意,在家里做熏鸡,熏鸡每天买多少不知道,但是常看到他自斟自饮。有时,我站在一旁看他喝酒,他总是视而不见,只管自己一口酒一口鸡吃着,他就是一个嗜酒如命的吝啬小老头。他病重卧床不起,到最后不能饮食了,家人害怕起来,就问姥爷想吃啥?姥爷用微弱的口气说出两个字~~西瓜。当时往哪里买西瓜,那时不像现在家家有冰箱,夏天西瓜可以放很久,这可愁坏了一家人。都说人将死,其言也真。家人兵分四路出门去寻找西瓜,远的找到了石家庄天津,功夫不负一家人的孝心,终于在邢台找到一个大西瓜。当姥爷用干枯的手颤颤悠悠拿起一块西瓜,一口都没吃,就闭上了眼睛。可他面带微笑,与世长辞了。但做儿女的了却了他的心愿,也没有一点遗憾。

        如今的西瓜四季都有,新疆西瓜最甜,贵州的含水分高,黑美人小巧玲珑,想啥时吃就啥时吃,真是有说不出的幸福。有时幸福就蕴藏在吃西瓜当中,会吃就是一种幸福,不会吃就是一种误会。记得一对夫妻因为半个西瓜闹别扭,一天夫妻回公婆家吃饭,爸爸让儿子去买酱油回来,就说看你热的满头大汗,冰箱里有半个西瓜,吃不完给媳妇留下。到吃饭时,爸爸把先前儿媳妇吃的半个西瓜,还有儿子吃的半个西瓜放在两个人面前,让他们夫妻看看有啥不同,儿子看了半天也没看出所以然。爸爸指着西瓜说:“这一半是你吃的,那一半是你妻子吃的。我告诉你们俩‘如果吃不完,就把剩的留着给对方吃’。你看你妻子是怎么下勺子的?从旁边往中间掏,一半吃完了,另一半却没动。再看你,从中间开始掏,把瓤都吃了,把旁边留给别人。谁不知道瓜瓤甜呀?从这点小事上看,媳妇就比你有心得多。”儿子的脸一下子红了。别看这是不起眼的小事,却能反映出一个人的德行。一块西瓜里就有居家过日子的大学问,

        小家是这样,国家更是这样。吃西瓜看人品,人品决定一个人的命运,有时能决定一个国家的命运。明朝创业者朱元璋,当时很仰慕刘伯温的才华,多次邀请正在隐居的刘伯温前来应天,共谋大事。刘伯温私下观察朱元璋匪气较重,不愿共事。一年夏天,刘伯温被朱元璋邀请到南京,从进城那一刻起,刘伯温感到朱元璋治军有方,纪律严明。大热的天,士兵衣着整齐,军姿不乱,让人佩服。见到朱元璋时,随从拿出一个西瓜,朱元璋亲自打开,请刘伯温吃瓜,刘伯温初来乍到,拿捏着只吃了一块。朱元璋便狼吞虎咽起来,顷刻间西瓜如残云被风卷走,这一幕让刘伯温惊呆了。占领南京的义军首领朱元璋竟把西瓜啃的如此干净,不仅一点红壤都看不到,甚至连贴着瓜皮的白瓤也啃了一层。朱元璋身居高位,衣食简朴,此人做了皇帝,一定能关心百姓疾苦。刘伯温突然觉得,朱元璋正是自己要辅佐的人。最终刘伯温紧随朱元璋打天下,让其如虎添翼,建立了明朝。

        吃西瓜不仅要品出味道,更要品出吃瓜人的品质,这才是吃瓜高手中的高手。

二、西瓜是什么时候传入北京的

时近盛夏,正是京城西瓜上市的季节。据史料记载,西瓜原产于非洲热带沙漠,汉代前即从西域通过“丝绸之路”传入我国的新疆地区,故称“西瓜”。因其汁多味美,甘甜爽口,形制硕大,被誉为“瓜果之王”,为夏令消暑之佳品。西瓜是何时传入北京的,史书未见确切的记载,北京地区农业考古资料中也鲜有记述。

900年前北京地区已有西瓜种植

辽圣宗时期“内果园”已植种枣栗桃杏梨西瓜

有史学家考证,西瓜传入北京与古代幽州成为契丹在华北地区的政治、军事、政治中心有密切关系。契丹会同元年(公元938年),辽王朝将幽州升为南京,成为辽朝在华北平原上重要的政治中心。在此情况下,幽州地区与北方少数民族之间的经济贸易往来日渐增多。此前契丹已有“种出西域”的西瓜。故此西瓜再从契丹传入幽州地区,并逐渐得以推广。

作为辽代陪都的南京城,位于今天北京市区的西南部。当年辽朝的帝王,如太宗、圣宗、兴宗、道宗等均驻跸过南京城。为了向皇宫进贡时令果品,朝廷在南京辟建内果园。史载:“辽圣宗太平五年(1025年)驻跸南京,幸内果园宴,京民聚现。”在“内果园,植种较多的有枣、栗、桃、杏、梨等,还有西瓜。”(见《北京通史》第三卷)这说明在辽太平年间(1021年至1031年),今天的北京地区已经开始栽培西瓜了,但种植数量较少,仅仅是皇家果园中的珍品。

另传,道宗耶律洪基在位46年,曾多次在南京城久居。尤其是夏季,西瓜是他最青睐的果品。为此在南京城丹凤门外三里许(今菜户营南侧)辟御果园,“植夏(西)瓜,(农历)三月植苗,七月采之,形如蒲圆,色极青翠,味甘多汁,以为膳用。”据传道宗曾在皇城的元和殿内设“西瓜宴”,大宴群臣,并请文人雅士助兴,以西瓜为题吟诗作赋,“凡佳作者赐御(西)瓜十枚”。

据《北京市门头沟区地名志》载:1979年8月17日,京西门头沟斋堂乡西斋堂村东发现一座辽代古墓。墓内绘有彩色壁画,其中的《侍女图》上有两个侍女,双手托盘,盘内盛有石榴、桃、西瓜等时鲜瓜果,正准备呈给主人。尽管年代久远,但壁画上硕大的西瓜仍格外新鲜。经考证,此墓系辽晚期贵族墓葬,约为1050年至1125年间,也就是说至少在900年前,北京地区已有西瓜种植了。

明代西瓜为皇宫贡品

《明史》记载西瓜被列为太庙荐新果品之首

到了明代,西瓜在北京地区的种植已不断扩大,其中主要产地集中在京城的南部和西南部,尤以今天大兴一带最为著名。

有史料记载:大兴、宛平两县所产西瓜作为皇宫内廷贡瓜的历史,可上溯至明朝永乐年间(另说元代)。按明代制度,“洪武元年(1368年),定太庙月朔荐新仪物。六月,西瓜,甜瓜、莲子、冬瓜”(《明史》五十卷),西瓜被列为太庙荐新果品之首。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十一月朱棣传谕定都北京,十二月北京庙社、郊祀、宫殿落成,“规制悉如南京,而高敞壮丽过之。”也就是从这个时候起,北京“太庙每月荐新各品物,除大兴县分办一半外,本县该办:……六月份,共该银三两。西瓜十五个,价一两五钱。”根据明《宛署杂记》第十四卷的这段记载,早在明朝万历年间,庞各庄西瓜即被选为皇宫太庙荐新供品,所以人们把庞各庄西瓜叫做“贡瓜”。

北京的西瓜因何多产于大兴呢?这主要与土质适合种植西瓜有关。大兴地处永定河流域,多为沙土地,水源充沛。其瓜因墨绿色并有隆起的脉络而有“黑绷筋”之名,其皮薄、籽红、黄沙瓤,吃起来脆沙甜,数百年来为人们所青睐。

据传,嘉靖皇帝非常爱吃大兴的西瓜,为此令人专门给他开辟了一个小瓜园。因为他生性多疑,总怕有人害死他,所以每当西瓜花落定果后,就派亲信太监在瓜园里看守,直到采摘后亲自送到宫里供他食用,而其它瓜园所进奉的“贡瓜”他一概不吃,以防有人下毒,而是将“贡瓜”赏赐给众臣,以表皇恩。

清代南苑辟有瓜园

乾隆撰联“堂中摆满翡翠玉,弯刀辟成月牙天”

远在明代,南海子(即南苑)中除繁育鸟兽、栽种林木外,还大量种植菜蔬瓜果。到了清代,其种植面积和品种有增无减。从康熙年间开始,苑囿中就辟有瓜园两处,其中西瓜的种植面积最大。康熙、雍正和乾隆皇帝在南苑驻跸时,多次到瓜园里巡视。20多年前还尚存一处瓜园遗迹,位于当时的大兴县红星区太和庄乡屈庄。据传,清康熙年间,曾在此地辟建瓜果园,有一满族屈姓苑户在此世代种植西瓜,供内廷享用。这里产的西瓜以个大皮薄、果肉细嫩、甘美爽口著称,颇受后宫娘娘们的青睐。后经几代繁衍逐渐形成村落,称“屈庄”。

华北一家人(华北一家人的个人西瓜视频)(24)

有一年七月初,乾隆皇帝驻跸团河行宫,此时西瓜已上市。一天他与大学士纪晓岚走出行宫,微服私访。君臣二人走了一程,来到一个瓜店前。卖瓜的人一看这二人的打扮和气质,像是个买卖人,便将他们让进店里,随手切了一个西瓜,让二人品尝。当二人吃完后发现都没带银子。乾隆言道:“这瓜不能白吃,送您一副对联如何?”掌柜的并不介意,便取出纸墨。乾隆皇帝提笔写道:“堂中摆满翡翠玉;弯刀辟成月牙天。”掌柜的一见,这字写得凝厚稳健,俊逸潇洒,神韵十足,越看越喜欢,随即请人制成匾额悬挂于瓜店门楣之上。此联一挂,便吸引许多路人驻足观赏。这副对联写出瓜店里的西瓜鲜活水灵,使人看后不禁流涎,引得买瓜之人络绎不绝。

慈禧太后对西瓜情有独钟

“西瓜盅”是其夏季最爱吃的一道御膳

清朝帝王多视大兴西瓜为消暑之佳品,慈禧太后更是青睐有加。据说当年庞各庄有一个专为慈禧种植西瓜的园子,由老瓜把式“奉旨种植”。每年的六月西瓜一下地儿,就隔三差五地往宫里送一回。每次都是瓜农赶着马车,太监押车。车上插着一面黄龙旗,一块绣着龙的大苫布把一车的西瓜盖得严严实实。过去皇宫每至夏天,特别是入伏前后,都要从冰窖里取出冰块,拿到皇宫里用于防暑降温。西瓜送进宫里后被暂存在一个四面封闭的殿堂里,里面放置许多冰块,以达到降温的作用。老佛爷想吃西瓜了,就到此提取。为什么要送这么多的'西瓜呢?原来这老佛爷吃西瓜忒苛刻,她吃西瓜时只吃瓜瓤中心的那么一点点儿,也就是又沙又甜的那一部分,除此之外,一概不吃,所以供她享用的西瓜一天就要数十个。

“西瓜盅”是慈禧夏季最爱吃的一道御膳,最早叫“一卵双凤”,又称“西瓜双凤”、“瓤西瓜”。其做法是把西瓜瓤儿挖出,然后把切好的火腿、鸡丁、新鲜莲子、龙眼、胡桃、松子仁、杏仁等装进去,重新盖好,隔水用文火炖一个至一个半时辰。其味清醇鲜美,沁人心脾,尤其是果味浓香,能解油腻,系夏令御膳佳品。据说这制作“西瓜盅”的西瓜,非庞各庄产的西瓜莫属。

老北京人吃西瓜有讲究

先上市的称“水瓜”“水蔓瓜” 后上市的叫“寒瓜”

悠久的西瓜种植历史,使北京人对西瓜情有独钟。每年六月西瓜一上市,城门脸儿、树荫儿下、胡同口儿,大大小小的西瓜摊儿就支上了,那叫卖声抑扬顿挫,自成风韵。清乾隆年间的《都门竹枝词》云:“卖酪人来冷透牙,沿街大块叫西瓜。”旧京曾称先上市的西瓜为“水瓜”、“水蔓瓜”,后上市的为“寒瓜”。西瓜水头最大,又能利水祛暑,在夏季食来,最能令人胸襟一爽。

老北京人口儿高,吃西瓜也有讲究。一是要精挑细选。早年间讲究吃“黑鬼子”,就是黑皮黄沙瓤的,甜味适口,为瓜中上品。此外还有“大三白”,皮瓤籽皆白色,以及“绿三白”等。最好吃的是庞各庄的“贡瓜”,被称为西瓜中的佳品,味美沙瓤。此外也有外来的,如保定的“花皮瓜”、“锦皮瓜”,山东德州的“枕头皮”等。挑西瓜讲究一掂、二掐、三拍、四听、五摸,这样就不容易买到生瓜和娄瓜了。二是吃冰(水)镇西瓜。也就是西瓜买到家里后,并不急于吃。有钱的人家多是到冰窖买些碎冰,放进特制的木箱,然后将西瓜置于碎冰之上,待西瓜通体清凉之后再吃。而一般的人家则多用“井拔凉”镇西瓜,俗称“凉水镇西瓜”。也就是到胡同里的井窝子(井水)打水,那刚刚从井里打上来的水,带着阵阵寒气儿,倒入盆中后把西瓜在水里泡上三四小时,其间还要再换一两次水,直到把西瓜泡得清凉,再捞出来放在案板上,用菜刀先切下瓜顶上一片,擦擦刀,再把西瓜切开分瓣,一家人围在一起吃西瓜,你一牙儿,我一牙儿,吃得畅快淋漓。

三、鲁豫一家亲是什么意思

“鲁豫一家亲”是指山东和河南两省人民同饮黄河水,是血脉相连的一家人,相关说法还有“同饮黄河水,鲁豫一家亲”。

1、“鲁”是中国山东省的别称:山东省是中国华东地区的一个沿海省份,简称鲁,省会济南。东中部山地突起,西南、西北低洼平坦,东部缓丘起伏,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东部是山东半岛,西部及北部属华北平原,中南部为山地丘陵,形成以山地丘陵为骨架,平原盆地交错环列其间的地貌,类型包括山地、丘陵、台地、盆地、平原、湖泊等多种类型;地跨淮河、黄河、海河、小清河和胶东五大水系;属暖温带季风气候。

2、“豫”是中国河南省的别称:河南素有“九州腹地、十省通衢”之称,是全国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和人流物流信息流中心。河南省地势呈望北向南、承东启西之势,地势西高东低,由平原和盆地、山地、丘陵、水面构成;地跨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四大流域。大部分地处暖温带,南部跨亚热带,属北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的大陆性季风气候;河南地处沿海开放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的结合部,是中国经济由东向西梯次推进发展的中间地带。

四、西瓜的味道散文

西瓜,最本真的味道,随着岁月的远去,总会日渐浓郁,让人心生一种念想。

曾经的浅秋,置身于幽静的村落,向东望去,一块块深绿色的瓜田,错落无致地摆在远处的田野。每一块瓜田都有一个庵子,搭建在瓜田的中央,庵子里多半有一位老者,还有一条狗儿与其相伴,一起看守着一望无际的瓜田。忙碌于中耕的.乡邻,挤出一点时间,买上一毛驴车西瓜,运到集市,赚上一些油盐酱醋的零用钱。

月色正浓时,红哥就会叫上我,拿上一把镰刀,沐浴着霜一般的月光,翻过两个沟沟坎坎,站在高高的土丘上,就会朦朦胧胧看到点点灯火,那就是三叔的瓜田,还有瓜田上挡风避雨的庵子。田野深处的夜色,格外的静谧,静的能听到自己的心跳。三叔听到我们脚步和说话声,总会大声说,回去吧,天太晚了。

我们不依,匆匆的走到地头,坐在庵子一旁的石头上。三叔便借着月光,蹲在地里,用指头弹弹瓜皮,选上一个十多斤的瓜,又沙又甜。吃饱了西瓜,一溜烟小跑回家了。只剩下满地硕大的西瓜,握着长长烟袋的三叔,还有那只很少吱声的叭儿狗

无论谁家的瓜,都是那样的沙甜。因为瓜农用做香油的麻皮酱,经过发酵,作为肥料,施在每一棵瓜的根部。浇瓜一般都是在早上,一桶桶山泉浸润着瓜的根须。就是到了中秋,万物始于萧瑟,瓜田依然一片青葱。

暑期正盛,人们从瓜地买来几个西瓜,用绳网卸到自家的水井,炎热难耐的傍晚,把冷藏在井里的西瓜打开,切成一片片月牙状,一家人吃完一个冷藏了一两天的西瓜,暑热顿时散去,随之安然进入梦乡。

岁月已经远去。然而,那村落,那村落里的瓜田,瓜田里的庵子,庵子里的老者和不知声的叭儿狗,已经沉淀在岁月的深处,蜕变为一幅水墨。每每三伏天,抑或浅秋,这幅水墨会格外清晰,格外亲昵。

那村落,因土壤板结,雨水短缺,成本高,产量低,种瓜人越来越少了。威县,位于华北平原南部,土壤肥沃,地下水资源充裕,加上科学种瓜助力,威县西瓜成了邢台周边市场的当家品种。个头不十分硕大,然而,个个沙甜。每每早晨,邢东市场熙熙攘攘,人来人往,市民们从那里买回一袋袋西瓜,作为举家消暑的饮品。卖瓜的老乡叫卖着:“威县大西瓜,保沙保甜了!”另一位老乡略显满足地说,这几年,农村政策好,瓜的产量高,品质上乘,不愁卖,是农家一大笔收入。

高温难耐,或来了客人,取出冷藏在冰箱的西瓜,一切两半,放上少许白糖和柠檬搅拌,就成了祛暑,降温的上等饮品。

现在,西瓜已是家常瓜果,就是严冬,市场上的西瓜也是琳琅满目。种了长,长了熟。不熟没关系,一剂药物可以让西瓜一夜成熟。有黑皮红瓤,也有青皮黄瓤,还有无籽瓜。切开,红的瘆人,竟然有些不敢入口。

日月在更迭,气候在变化,科技在发力。然而,人们总在期待,曾经在沃土里成长,成熟的西瓜,自身的基因能永远的繁衍,不变质,不改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