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铲铲四川话什么意思

四川话铲铲是:否定的意思

“铲铲”这个词常用于四川口语,主要用于对不靠谱、不切实际、行不通、异想天开的言行或想法等的否定,广泛用于玩笑、调侃语的否定。

大部分地区所使用的四川方言没有平舌和翘舌之分,基本上把普通话中翘舌音都念为平舌音,比如:普通话“智商”,四川方言音同“子桑”;普通话“超市”,四川方言音同“曹四”;普通话“支持”,四川方言音同“资瓷”。

二、为什么四川人说不好普通话

在四川流行一顺口溜:“天不怕,地不怕,就怕四川人说普通话。”是说四川人说不好普通话,将四川人说的普通话称为‘川普’或‘椒盐普通话’。典型的椒盐普通话如下两段:“狗日的耗子,把我家的洋碱(肥皂)咬了一个缺缺(缺口)。”还有一段四川山区欢迎刘德华的椒盐普通话:“翻迎歌星刘德法,来到我们山喀喀!(欢迎歌星刘德华,来到我们山区)”将四川土话用普通话的调子说出来,让人听了笑破肚。 传说成都人吵架,爱用川普。如果一个人用成都腔的椒盐普通骂对方,对方也不示弱,便用自贡腔川普回击,结果两方都嘲笑对方的椒盐川普可笑。于是双方一笑泯恩仇,和好如初,成为开发川普应用的新领域。 其实这些都是四川人自己编来嘲笑自己说普通话的,外省人并不这样认为。在外省人面前,我们的普通话无论说得再差,别人都不会嘲笑;相反,他们会觉得比说四川方言好懂些。其它南方人说普通话时都带有本地口音,不仅是四川人这样。经过专业训练的四川人,普通话都说得很好。一般四川人说普通话之所以椒盐,是因为没有经过正规训练,只是模仿广播电视、电影及老师的普通话而已。 一,由声调差异闹笑话 四川话属北方语系,大多数字发音与普通话同,但声调有差异。所以许多人说普通话,以为变变声调就行了,但对声调往往拿不准,闹出笑话难免。一个化学教师讲课时说普通话,闹过不少笑话:一次讲到辨别‘强弱碱’时向学生提问,学生回答错了,老师生气地问道:“你这是强碱吗?”谁知一不留神将‘碱’的声调弄错,让学生听起像“你这是强奸吗?”,引起满堂哄笑。歌剧《江姐》中有一个情节:国民党抓江队长(江姐),结果抓住一个地主老财: 警察局长问:“你就是江队长?” 地主老财答道:“我就是蒋对章嘛!” 这‘江队长’与‘蒋对章’拼音完全相同,就是声调不同。在此‘官话’与四川话碰撞,闹出一个大笑话,将国民党警察的无能,地主乡绅的愚昧,刻画得淋漓尽致! 对四川话与普通话声调的差异搞不清,这正是一般四川人说不好普通话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难辨的发音差异 四川人说不好普通话的重要原因还在于,大部分地区所使用的四川话没有平舌和翘舌之分,基本上把普通话中翘舌音念为平舌音,比如:"智商"普通话为[zhìshāng],四川话为[zǐsāng] (音同“字桑”);"超市"普通话为[chāoshì],四川话为[cáosǐ](音同“操四”);"支持"普通话为[zhīchí],四川话为[zīci](音同“资瓷”)。为此,许多四川人在电脑上用拼音打字,弄不清卷舌不卷舌,常用尝试法,浪费不少时间,但说话时就会露马脚。此乃四川人说不好普通话的原因之二也。 在四川话 (但不包括成都话) 中以鼻音“n”开头的音节中,如果韵母不是“i”开头(如“i”或者“in”),则“n”都通读为“l”。如“南方”,四川话中音同“兰方”;‘宁夏’读成‘林下’;‘农’读成‘龙’等,还有‘拉,’与‘娜’,据谢娜自己透露,她在考四川师大时老师考她的普通话,在说自己的名字时就戳了拐,将‘谢娜’说成‘谢拉’! 普通话的"wu"音,四川话都发音为"vu",如“五”、“雾”不分;"hu"变化为"fu",‘呼喊’发音为‘夫喊’,‘似乎’读成‘似福’;在四川一些地区,还将‘f’’、‘h’混淆,乃至颠倒,如川北有些地区将“花”念成“发”、“黄”读成“房”、“非”发音称“灰”,如嘲笑这些地方说话段子:黄子上有个房猫儿(房子上有个黄猫儿)、菜籽发发灰房(菜籽花花非黄)等。此外,普通话中大部分声母后的"e",四川人都读成''o'',如:哥哥(gege)读成(gogo),上课(shangke)读成(shangko)等等。这些声母或韵母的发音习惯造成四川人说普通话的第三大障碍。 发音差异也会闹笑话,如四川话中‘瑞’发音为‘睡’,还有个老笑话: 一个人名叫‘熊启瑞’,在出差住旅馆时向老板打招呼,说第二天要早起赶路,怕到时醒不过来,希望值班人员到时喊他起床(那时房间里没有电话)。老板说没有问题。当晚熊启瑞先生就放心睡觉。结果到他睡得正香时,被一阵喊声惊醒。只听有人叫道:“棱起睡!棱起睡!”熊启瑞先生很生气,想道:“这个旅馆才怪哦,别个啷个睡关他屁事,为啥非要棱起睡不可?”于是不管那人叫,继续睡他的觉,结果一觉睡到大天亮,错过了他赶路的班车。他很生气地去质问老板,老板把值班人员叫来训斥,那值班人员说:“我按时喊了的,你不是能启税先生吗?我喊你几次你都不答应,我以为你醒了,就没有再喊了。”原来那人在夜间将‘熊’字看成‘能’字。而四川话中‘能’读成‘棱’,‘瑞’、‘睡’、‘税’同音,因而闹出笑话。 三,土话俚语成椒盐   一般四川人说不好普通话的第四个原因是,习惯了说俚语或土话,而将之纳入自己认为的普通话中,以为变一下声调就行,这是‘川普’椒盐的重要原因。比如四川话中的‘灰面’、‘纸飞飞儿’、‘倒拐子’、‘客西头儿’、‘丁丁猫儿’等,北方人就不懂那是指‘面粉’、‘纸片’、‘手肘’、膝盖、蜻蜓等。 四川人说普通话只要注意,不要将俚语土话纳入普通话中,外省人不会听不懂,相反会觉得比说四川话好懂得多。除要注意不说土话俚语外,切莫将那些四川话中特有的语气词混入普通话,否则会让外省人摸不着头脑。笔者将这些四川话中特有的一些语气词列入下: 哦(语调上扬)——表肯定语气,是这样。 啊(语调下降)——表肯定语气,不错,是这样。 是唦(两音都拖长)——表肯定语气,绝对正确。“唦”有的写成“撒”。 嗦(发音so),疑问,并且马上肯定。例如:原来在这个地方嗦?! 喃——呢的另外读音,表疑问,自问。例如:咋个这些人都跑过来了喃,消息够灵通的嘛! 兮——语气词,那样子的:“你觉不觉得他有点神经兮兮?”“脏兮兮的。”“瓜兮兮的” 绰绰(coco)——哪个样子。神绰绰的(精神病样子),哈(傻的四川发音)绰绰的。 嘎 ——是这样么?单独用表示肯定。如:你是这样说的,嘎。 哈(轻声)——疑问。自问自答。轻度肯定。如:“格是哈”?-是不是?是么?如:“军医哈”-是军医吧?是军医。 这些四川特有的语气词,非常丰富,比普通话和北京话多多了。这种语气词善于表达微妙的意思,是普通话和其它方言所不及的。所以四川人要顽强地保护自己的这些特色语言。只要对外说普通话时不将这些方言土语纳入,四川人说起普通话来就不会太差!

三、一把子资瓷什么意思

一堆勺子。一把子资瓷是上海方言意思是一堆勺子,类似的方言还有笑不动(上海话发音:笑伐动);空麻袋背米(上海话发音:空木代呗米)。

四、“怕不是噶”是什么意思?

这是四川方言,我就是四川的,意思就是说 应该不是这样的意思。

四川方言是指代四川人说的土话,明以前的四川方言和清代至今的四川方言有明显不同,依据宋代文献显示,当时的学者把四川方言与西北方言合称为“西语”,属同一方音语系,这是因为宋朝版图没有北方。由于明末清初四川遭遇清军大屠杀,地广人稀,出现了湖广填四川,导致四川方言发生变化,目前,整个四川只有眉山方言最接近明代四川方言。

主要特点

大部分地区所使用的四川方言没有平舌和翘舌之分,基本上把普通话中翘舌音念为平舌音,比如:"智商"普通话为[zhì shāng],四川方言为zi sang] 注2 (音同“子桑”);"超市"普通话为[chā

o shì],四川方言为[cao si](音同“曹四”);"支持"普通话为[zhī chí],四川方言为[zi ci](音同“资瓷”)。

■在四川方言 (但不包括成都方言) 中以鼻音“n”开头的音节中,如果韵母不是“i”开头(如“i”或者“in”),则“n”都通读为“l”。如“南方”,四川方言中音同“兰方”。成都方言的“n”在“i”前腭化为舌面鼻音。

■音节中或末尾的鼻音大都能区分,而成都附近、眉山、乐山等地的前鼻音(咸山摄)弱化成鼻化元音,如成都中派“an”的发音为国际音标中的[ae~]。

■音节"ing"与"in"跟大部分南方方言一样,完全通读,统一发音为"in"。"eng"与"en"在大部分音节中通读为"en",如“痕”与“恒”同为[hen];“棱”发为[len]。但是"eng"和"en"在声母"m"、"f"后能够区分,前者发音为"ong",而后者仍然发"en"的音。"eng"和"en"在声母"b"、"p"后能够部分区分,前者"东、登"韵为"ong","庚、耕"韵为"en",而后者仍然发"en"的音。音节"un"在"d"、"t"、"n"、"l"、"z"、"c"、"s"后发"en"音,其余不变。

■音节"wu"固定变化为"vu",如“五”、“雾”等,"hu"变化为"fu",部分地区声母"h"后介音为"u"的字,声母变为"f"且无介音"u"。

■四川方言中没有韵母"uo",大部分读"o",部分入声字为"uê";

■普通话中大部分声母后的"e" 读"o",并且无介音直接读,如:哥哥(go55)注意不要读成(guo55),上课(ko213)不要读成(kuo213),舌尖前音、舌尖后音后的"e" 必然读为"ê",但是岷江片中部分地方歌韵字读"ai";入声字在普通话中发"e"的在四川方言中分两种情况,古韵母为“合、铎、曷”发"o",其余发"ê"。

■古合口一等字大部分保留介音"u",如累"luei213",横"huen21"(部分地方读"huan21")

■成渝片j,q,x后面的“u”可以读本音乌 虽(xü55)然 民族(qu21 这里的“u”读本音乌,而不是普通话的“ü”鱼) 速(xu21这里的“u”读本音乌,而不是普通话的“ü”鱼)度

■古明母侯韵字发音转为"mong",如"某、茂、亩"(虽然普通话这三个字韵母不同)。

■古影母开口呼字,大多都冠以声母“ng”,如“安”[ngan55]、“恩”[ngen55];古疑母字除合口一等、三等字以外皆保留声母"ng",合口一等字声母"ng"消失,三等字大部分声母转为"ni"、少部分字声母"ng"消失或者保留声母"ng"介音消失。

■内江、自贡、巴中、仪陇、井研、筠连、仁寿、西昌、会理、盐源、德昌、冕宁、盐边、米易人民能够区别平舌、翘舌。

■新都、郫县、彭州、都江堰使用一种独特的“卷舌音”,在读“十”、“室”、“吃”、“侄”等古代入声字时不仅翘舌,而且舌尖后卷,有点类似于儿化音,比如“十”[shir]、“吃”[chir]。

■中江人在说话时喜欢加上“挂(gua二声)"。比如成都人说”吃了没有"是说“吃了没得”而中江人则说“吃挂没得”,“吃老”中江人说“吃挂老”,“做了啥子”中江人说“做挂啥子”,“遭老”,中江人说“遭挂老”,依次类推。在中江表妹的小品里可以听到这类的语言。

在声调上,四川方言阴平、阳平、上声和去声调值几乎一致,成渝片古入声归阳平(即二声),如“一”、“六”、“绿”等字声调均为阳平;雅棉小片古入声归入阴平(即一声);仁富小片古入声归入去声;岷江小片保留入声且韵母更存古,因此也与通常意义的四川方言差别较大。

大多数地区入声归入阳平是四川方言与其他北方话的主要区别。

词汇

四川方言由于受北方官话的长期影响而产生了文白异读系统,白读音主要出现在高频日常生活用语中,而文读音主要出现在书面语、新词汇中。四川方言的文白异读系统也在不断变化中,但主要的趋势是文读越来越占优势,部分字白读已趋于消失,固定为文读读音。

语法

除了有一些特有的方言词汇外,语法跟普通话基本一致,能逐字互译。

被动句中的“被”字一般说为“遭”,但此时带有不情愿、不高兴的感情色彩,所以平时被动句使用较少。如“他遭开除了。”普通话中说为“他被开除了。”

还有一些比较有特色不能不提的形容词,白,不说白,说“迅白”;黑,不说黑,说“黢(qū)黑”;轻,不说轻,说“捞轻”;重,不说重,说“帮重”;快,不说快,说“飞快”;甜,不说甜,说“抿甜”;酸,不说酸,说“溜酸”;等等。倒装现象:“热闹”,要说“闹热”;“公鸡”“母鸡”,要说“鸡公”“鸡婆”/“鸡母”;“菜花”要说“花菜”;“套袖”要说“袖套”等等。

五、猪油与搪瓷杯

这是一篇不清真的文字。

许久以前,家里厨房灶边,总有一只不起眼的杯子,搪瓷制成,上书着数字180,是父亲读书时的编号。

大约记事起,这杯子就一直呆在那里。纵使油盐酱醋各自的瓶瓶罐罐换了一遍又一遍,这搪瓷杯始终稳坐中央。而这杯中之物,使用也并不频繁。也许一周也不曾起来盖来,然而总归有它的用处。

那年月肉食尚不能每日都有,寻常仍以蔬菜为要。倘有客至,自然不能怠慢,一二件荤菜必不可少。其余蔬菜炒制时,就有了杯中之物的用处。稍稍取猪油炸锅,炒一盘白菜,也颇显主人用心。待到客人走后第二天清晨,取出锅中剩饭,又可以再取猪油炒制,这一餐早饭也显得备增香气了。

这猪油炒饭我是不能消受的,不知何故,总有油腻不能下咽的感觉,用土话说叫淖住了。其实非但猪油,但凡稍浓一些的牛羊汤鸡汤,我都有本能的反胃,至于长辈奉为佳肴的肥肉,更是避之不及。直到十四五岁才逐渐适应,能够吃下高脂肪食物,不知道诸位小伙伴有没有类似经历?

至于炼猪油,恐怕也是久远的记忆了。自家所炼猪油,不过是为了弥补平日没有肉可吃时的油脂。而如今,想要每天食肉早已不难,炼猪油就纯粹多此一举啦。

再说这搪瓷杯,如今各类超市瓷器不锈钢器皿玲琅满目,但这搪瓷具恐怕难寻踪迹。倒是早年间的搪瓷脸盆二三十年依然经久不坏。搪瓷说来也不复杂,就是在金属件外面涂一层瓷釉,这样使得搪瓷件有诸多优势。比如,相比于金属件,搪瓷家没有上锈和腐蚀问题,铁锅炒菜很快就会烂底,铝锅做饭最终铝被人吃掉了,搪瓷就耐用的多,也安全的多。相比于陶瓷具,搪瓷由于有金属做底子,耐摔耐碰,更便于运输携带和使用。于是,再图画劳动最光荣之类的标语标志,自然也就成了社会主义的一个符号。

社会主义的搪瓷是要区别与资本主义的那些花里胡哨的妖艳贱瓷的,于是我们把资本主义的瓷叫做资瓷。古人说的好,问你资瓷不资瓷?我是资瓷的。

改革开放以后,最为重要的一点是人们的审美取向发生了变化。乡村建筑也追求洋气,用起了罗马柱,铺起了资瓷砖。而带有浓厚公家色彩的搪瓷具逐渐消亡,不锈钢工艺的发展,陶瓷制品的广泛应用,挤掉了搪瓷品的国内市场。于是,厂家逐渐转向出口,把搪瓷改头换面,去海外与资瓷一争高下。

猪油与搪瓷杯,是物质不丰富年代的普遍记忆,人们追求发展何富裕过程中的历史符号。尽管今天也许用的不多了,但我们仍然怀念它们。是他们见证了这个国家筚路蓝缕,是它们帮助这个国家一步步成长,是他们至今仍在提醒大家不要忘记我们来的地方。

你问我资瓷不资瓷?我是搪瓷的。

六、本人在西安,想深造四川话

四川方言精辟的总结 与普通话中声母的区别

■大部分地区所使用的四川话没有平舌和翘舌之分,基本上把普通话中翘舌音念为平舌音,比如:"智商"普通话为[zhìshāng],四川话为[zǐsāng] 注2 (音同“字桑”);"超市"普通话为[chāoshì],四川话为[cáosǐ](音同“操四”);"支持"普通话为[zhīchí],四川话为[zīci](音同“资瓷”)。

■在四川话 (但不包括成都话) 中以鼻音“n”开头的音节中,如果韵母不是“i”开头(如“i”或者“in”),则“n”都通读为“l”。如“南方”,四川话中音同“兰方”。成都话的“n”在“i”前腭化为舌面鼻音。

■音节中或末尾的鼻音大都能区分,而成都附近、眉山、乐山等地的前鼻音(咸山摄)弱化成鼻化元音,如成都中派“an”的发音为国际音标中的[ae~]。

■音节“ing”与“in”跟大部分南方方言一样,完全通读,统一发音为“in”。“eng”与“en”在大部分音节中通读为“en”,如“痕”与“恒”同为[hen];“棱”发为[len]。但是“eng”和“en”而在声母“b”、“p”、“m”、“f”后能够区分,前者变为“ong”,而后者仍然发“en”的音。

■音节“wu”固定变化为“vu”,如“五”、“雾”等。

■普通话中声母后的"e" 读为''o'',并且直接读 如:哥哥(gó)注意不要读成(guó);上课(kǒ) 不要读成(kuǒ)

■部分词有''u''化现象,如累''luěi'',横''huen''(部分地方读''huan'')

■j,q,x后面的“u”可以读本音乌 虽(xǘ)然 民族(qu 这里的“u”读本音乌,而不是普通话的“ü”鱼) 速(xu这里的“u”读本音乌,而不是普通话的“ü”鱼)度

普通话中以韵母(元音)开头的音节,大多都冠以鼻音“ng”,如“安”[ngan]、“恩”[ngen]。

四川东北部的巴中、仪陇;四川南部的仁寿、井研、威远、自贡、荣县、隆昌、筠连和四川西南部的西昌、会理、盐源、德昌、冕宁、盐边、米易等地的人能够区别平舌与翘舌。

同时成都市所辖彭州市、郫县、都江堰市和新都区西部使用一种独特的“卷舌音”,在读“十”、“室”、“吃”、“侄”等古代入声字时不仅翘舌,而且舌尖后卷,有点类似于儿化音,比如“十”[shir]、“吃”[chir]。

在声调上,成渝片古入声归阳平(即二声),如“一”、“六”、“绿”等字声调均为阳平;雅棉小片古入声归入阴平(即一声);仁富小片古入声归入去声;岷江小片保留入声,因此也与通常意义的四川话差别较大。

大多数地区入声归入阳平是四川话与其他北方话的主要区别。语法 

除了有一些特有的方言词汇外,语法跟普通话基本一致,能逐字互译。

被动句中的“被”字一般说为“遭”,但此时带有不情愿、不高兴的感情色彩,所以平时被动句使用较少。如“他遭开除了。”普通话中说为“他被开除了。”

还有一些比较有特色不能不提的形容词,白,不说白,说“迅白”;黑,不说黑,说“去(qio)黑”;轻,不说轻,说“捞轻”;重,不说重,说“帮重”;快,不说快,说“飞快”;甜,不说甜,说“抿甜”;酸,不说酸,说“溜酸”;等等。倒装现象:“热闹”,要说“闹热”;“公鸡”“母鸡”,要说“鸡公”“鸡婆”四川方言锦集-0-

●爪子(ZUA)——走到四川不能不知道爪子是什么意思,比如经常听见问:

“你在爪子?”中间的爪子意思是做什么,全句为你在做什么的意思。“爪”是做啥的连读。

“你爪子咯?” 其中的"爪子"意味怎么了,全句的意思就是你怎么了

●咋个——为啥,为什么、怎么

●啥子——什么,

●洗白——完蛋、一无所有、死了。例如:打麻将钱全部遭洗白咯。刚一发工资,钱就遭老妞儿(老妞儿=老婆)洗白咯!”

●扎起(发音za,3声上声,一般不念zha)——江湖艺人跑场子表演求生活,锣鼓敲响,支持者围拢一圈予以鼓励和帮忙,防止有人使坏,叫做“扎场子”,简称“扎起”。开始表演前,艺人老大抱拳相谢支持者:“多谢各位弟兄给我们扎起”。引申意为“鼓励,支持,帮忙,制止捣乱”。

北方人不要理解为“刀扎”“扎窟窿”“戳”,仅仅是同音字借用而已。

●雄起——大力展现阳刚之气,拿出自己的最大本领,压倒对方。比北方话“加油”更强有力。

●娃、娃儿、女娃子、男娃儿、弟娃儿、妹娃子——小孩子叫娃儿,女孩叫女娃儿,其余类推。二○年前这个“娃儿”通用于所有年龄阶段,相当于台湾的“男生、女生”,甚至于说老太婆都说“哎呀,人家是女娃儿,你让一下(ha)别人嘛。”

●你娃头儿——你小子!

●瓜——瓜,“傻瓜”的简称,含义还包括“憨包”之意。男人傻,就叫“瓜娃子”,女人傻,就叫“瓜女子”。中年妇女傻,就叫“瓜婆娘”。这个用法大约从文*革中期开始。

●狗ri的——口头语,加重语气:发狠地、下决心地、强调地、不满地、吃惊地、......

●宝、宝气。——憨包一个,到处出洋相的傻瓜。例如:硬(en)是一群宝器哦!

●个人——自己 例如:你个人小心点儿哈

●滴点儿—— 一点儿 例如:滴点儿都不好耍

●扯拐——出问题

●瞥火药、歪跟儿歪——质量不好

●腾、惨——例如:笑腾咯=笑死咯=笑惨咯

●只(zi)——例如:只瓜=很瓜 只丑=很丑

●脑壳——脑袋

下面嘞词语不好解释得。。。童鞋们 自己 心领神会哈 哈哈哈。。。

●牙尖、恶燥、牙燥

●妖艳儿火闪、妖精儿十八怪

●龟儿子

●洗人——开玩笑嘞诋毁别个

●神头儿——神经病

●装神、装怪、装疯

●扯把子

●胎——胎胎 胎神

●单边——脑袋单边

●站花儿、张花十

●巴适

●提劲儿、洋气、岗火

●苕(sao)、弯弯、211(土弯弯)——土气

●整——例如:吃饭啦、、大家整起哈

●稳起

●烫——惹不起 例如:这句话太烫咯

●丢翻

●虚——害怕

●贼娃子——小偷

●耿直——非常爽快 够兄弟

●假打

●李扯火

●倒拐子——手肘

●壳西头儿——膝盖

●脚杆——腿

●改手——上厕所

●背时——活该

  ●霸道:在四川话中经常用于褒义。意思是绝了、厉害、高,实在是高、好得没话说。例“妹妹的身材好霸道哦。”

●读脚:跺脚

●扯仆汉:打呼噜

●逞下去:压下去

●马起脸:板脸

●车笔刀:削笔刀

●拱过来:挤过来

●骇得:吃得多

●光dong dong:没装上衣

●掰掰儿:瘸子

●相因:便宜

●欺头——占便宜

●逗硬:动真格的

●惊抓抓的:大惊小怪

●疯扯扯的:疯疯癫癫

●神戳戳:发神经

●火瞟瞟嘞:灼伤般的疼

●铲铲:不相信的意思。例如:甲:今天发奖金老哟。乙:铲铲,昨天才发老的。

●甲甲、隔力:身上的污垢

●索索滩儿、索索板儿:滑梯

 ●[gezao]:跳蚤

●花姑娘儿:七星螵虫

●偷油婆:蟑螂

●雀雀儿:小鸟 麻雀

●涮坛子:说大话,吹牛皮

●空了吹:少在这儿瞎说。不要再吹牛了,没人信你!

●豁别个:骗别人

●别个:别人

●讨口子——乞丐

●长醒——长大 长成熟

●惨耳屎——打耳光语气词

�6�1哦(语调上扬)——表肯定语气,是这样。

�6�1啊(语调下降)——表肯定语气,不错,是这样。

�6�1是三(两音都拖长)——表肯定语气,绝对正确

�6�1哈——语气助词,1、轻微的疑问;2、友好。例子:欢迎多伦多的朋友哈!

�6�1嗦(发音so),有人写成“说、嗖”——疑问,并且马上肯定。例子:原来在这个地方嗦?!

�6�1喃——呢的另外读音,表疑问,自问。例子:咋个这些人都跑过来了喃,消息够灵通的嘛!

�6�1嘛(ma)——么(me),意义相近。

�6�1哇——疑问词,轻微的“吗”。一般用在对方基本会同意的时候:杨老师,来一根哇?我们乡下人只有越土越好哇?再乱说,我要翻脸哈!!!

�6�1兮——语气词,那样子的:“你觉不觉得他有点神经兮兮?”“脏兮兮的。”“瓜兮兮的”

�6�1×绰绰(coco)——哪个样子。神绰绰的(精神病样子),哈(傻的四川发音)绰绰的。

�6�1嘎(ga,降调,这里的a接近英语地图map当中的a)——是这样么?可以独用。“对嘞噶”

�6�1嘞——代替 “的” 的意思 “那个东西是我嘞!”

�6�1咯——代替 “了” 的意思 “你想好咯没有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