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元场域?
元场域就是基本场域比如分析影视文本的元场域,可以看成影视中人物互动的基本场域。
二、场域理论的概论
总体而言是指人的每一个行动均被行动所发生的场域所影响,而场域并非单指物理环境而言,也包括他人的行为以及与此相连的许多因素。
何谓“场域”?“从分析的角度来看,一个场域可以被定义为在各种位置之间存在的客观关系的一个网络,或一个构型。”进一步说,场域是一种具有相对独立性的社会空间,相对独立性既是不同场域相互区别的标志,也是不同场域得以存在的依据。
三、💙场域理论
起源:场域理论起源于19世纪中叶的物理学概念。也是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理论之一。
大概:指人的每一个行动都会被所处的场域影响。不止物理场域,而是包括各种影响因素。
场域:具有相对独立性的社会构型。各种位置之间存在客观关系的网络(布尔迪厄)。
资本:是场域活动的目标,也是用来竞争的手段。
资本的分类:(布尔迪厄)经济资本、社会资本、文化资本、象征资本(补充)。资本之间可以相互转化。
四、场域和阵法有区别吗
场域大概是指人体所能感知的一个区域,随身体移动而移动。
阵法大概是指人体能力所能控制的区域,随意移动,或者固定不动。
哦。。。道友看的什么小说?
五、什么是场域思维?
在一个冬日的傍晚,于风雪交加之中,有一男子骑马来到一家客栈。他在铺天盖地的大雪中奔驰了数小时,大雪覆盖了一切道路和路标,由于找到这样一个安身之处而使他格外高兴。
店主诧异地到门口迎接这位陌生人,并问客从何来。男子直指客栈外面的方向,店主用一种惊恐的语调说:“你是否知道你已经骑马穿过了康斯坦斯湖?”闻及此事,男子当即倒毙在店主脚下。
这个案例源于库尔特·考夫卡,他于19世纪中叶提出了著名的“场域理论”。
场域理论是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理论之一,是关于人类行为的一种概念模式,它起源于19世纪中叶的物理学概念。
考夫卡将我们外在的环境分为两类,一类是地理环境,另一类是行为环境。
在考夫卡看来,行为受行为环境的调节,行为环境又受地理环境的调节,但行为环境在受地理环境调节的同时,以自我为核心的心理场也在运作着,它表明有机体的心理活动是一个由自我一行为环境-地理环境等进行动力交互作用的场受。
上面的案例中,该男子在骑马过湖时,湖泊是地理(现实)环境,而他的行为(意想)环境,则是冰天雪地的平原。倘若那个男子事先知道他要途经一个大湖,则他的行为环境就会发生很大的变化。正因为他当时的行为环境是坚硬的平地,才在闻及他骑马穿过湖泊时大惊毙命。
这个例子看上去可能略微夸张,但背后揭示的道理却很深刻:一旦我们对现实环境做出错误的判断,我们就有可能做出错误甚至致命的行为。
也就是说,我们需要对我们当下的场域保持准确的认知,让现实环境与意想环境保持一致,进而才有可能做出恰当的行为。
在继续读之前,我想邀请你做一个小小的思考:
此刻请停下来,思考30秒。
有结果了吗?
先放在心里,咱们继续往下读。
要灵活运用场域思维,就要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我举例子。
辅导孩子作业是无数父母的“噩梦”,不写作业母慈子孝,一写作业鸡飞狗跳。
如果有场域思维,我们该怎么看待这个问题呢?
一般来说,我们可以从时间、空间、关系这三个维度来定义当下的场域。
在这个例子中,从时间维度,孩子处于受教育阶段;从空间维度,当下的场域是家;从关系维度,是父母与孩子的关系。
这个场域可以定义如下:就孩子的学习来说,在家庭中,父母如何才能做得更好。
稍加思考,你会发现,对父母来说,要维持这个场域运转,最核心的属性有三个:
第一,后勤支持,把孩子生活起居照顾好;
第二,心理关怀,给予孩子无条件的爱;
第三,教育资源支持,更好的学校、老师等等。
这个过程中你会发现,有些行为不仅无法帮助场域正常运转,反而会破坏场域正常运转。比如,对孩子吼叫、甚至打骂、过度施压等。
分析到这一层,我们应该知道该如何做了。
家庭是对每个人来说,非常重要的一个场域。
维持家庭这个场域的关键属性,是 爱 。
比如,和爱人就某些问题出现分歧了,如果以前你们只是争吵、互相埋怨。从今天起,不妨时刻带着“爱”这个关键属性去重新看待你和爱人之间的关系。在发生争吵的时候,时刻记得,是 “爱” 维系着家庭这个场域的运行,你一定会收获不一样的结果。
对大部分人来说,职场是我们获取生活资料的场域,那这个场域的关键属性是什么呢?
一个词: 稀缺 。
你要让自己变得稀缺,才有可能不被替代。
当你带着这种意识去工作时,你就建立了一个选择的标准:做难而正确的事,而非容易的事情。
这里的学习不仅仅指小学、中学、大学,也指我们任何学习的场景,比如听一门课、参加一场培训、参加一场演讲。
维持学习这个场域运作的关键属性有两个关键词: 谦虚以及批判 。
水满则溢,月满则亏,自满则败,自矜则愚。生有涯知无涯,没有一颗谦虚之心,我们就会陷入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境地。
学而不思则罔,在求知过程中,不是一股脑吸收、照搬照抄,而是要不断对自己的各种想法、思维开展批判性思考,去粗存精、去伪存真。
社会是每个人无法逃离的场域,不管你是在城市、农村,在中国还是在美国。
社会场域的关键属性是 竞争 。
人类进化本就是一个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过程。到现今社会,在国家机器、治理结构、社会技术、文化属性更加完善,但这些并不影响社会生存的本质,也就是竞争属性。
因此,如果你是一名年轻人,请大胆的在这个关键属性的指引下,去突破阶层、实现自我。
富豪们参加活动时为什么要在普通民众前展示他们朴素的一面呢?
非常简单,因为他们在出席活动时,面对的是由普通大众构成的场域,富豪们要“融入”到这个场域,而不是“挑战”这个场域,一旦他们试图“挑战”这个场域,这个场域的关键属性就会被破坏。
在这个游戏中,普通大众生活在“意想环境”中,而这些富豪们,则生活在普通大众意想的“意想环境”中,对于富豪们来说,也许这正是他们需要的“现实环境”。
场域思维,看穿全局,看透本质。
<<<陈辞令 读书笔记
六、场域理论是什么?
总体而言是指人的每一个行动均被行动所发生的场域所影响,而场域并非单指物理环境而言,也包括他人的行为以及与此相连的许多因素。 考夫卡认为,世界是心物的,经验世界与物理世界不一样。观察者知觉现实的观念称作心理场(psychological field),被知觉的现实称作物理场(physical field)。为了说明两者的关系,可用图1为例。这是一种人们熟知的视错觉。不论观察者对该图观看多长时间,线条似乎都是向内盘旋直到中心。这种螺旋效应是观察者的知觉产物,属于心理场。然而,如果观察者从A点开始,随着曲线前进360度,就又会回运到A;螺旋线原来都是圆周,这就是物理场。由此可见,心理场与物理场之间并不存在——对应的关系,但是人类的心理活动却是两者结合而成的心物场,同样一把老式椅子,年迈的母亲视作珍品,它蕴含着一段历史,一个故事,而在时髦的儿子眼里,如同一堆破烂,它蕴含着在女友面前陷于尴尬处境的危机。 心物场含有自我(Ego)和环境(environment)的两极化,这两极的每一部分各有它自己的组织(organization)。这种组织说明,自我不是欲望、态度、志向、需求等等的束捆,环境也不是各种感觉的镶嵌。环境又可以分为地理环境和行为环境(geographicaland behavioural environments)两个方面。地理环境就是现实的环境,行为环境是意想中的环境。在考夫卡看来,行为产生于行为的环境,受行为环境的调节。为此,他曾用一个生动的例子来说明这个问题:在一个冬日的傍晚,于风雪交加之中,有一男子骑马来到一家客栈。他在铺天盖地的大雪中奔驰了数小时,大雪覆盖了一切道路和路标,由于找到这样一个安身之处而使他格外高兴。店主诧异地到门口迎接这位陌生人,并问客从何来。男子直指客栈外面的方向,店主用一种惊恐的语调说:“你是否知道你已经骑马穿过了康斯坦斯湖?”闻及此事,男子当即倒毙在店主脚下。 那么,该男子的行为发生于何种环境之中呢?考夫卡认为,在他骑马过湖时,地理环境毫无疑问是湖泊,而他的行为环境则是冰天雪地的平原。倘若那个男子事先知道他要途经一个大湖,则他的行为环境就会发生很大的变化。正因为他当时的行为环境是坚硬的平地,才在闻及他骑马穿过湖泊时大惊毙命。所以,在考夫卡看来,行为受行为环境的调节。 但是,行为环境在受地理环境调节的同时,以自我为核心的心理场也在运作着,它表明有机体的心理活动是一个由自我一行为环境-地理环境等进行动力交互作用的场。例如,一个动物受到某一障碍物的阻挡(地理环境),无法获得置于障碍物后面的食物(行为环境),在这样一种心物场中,自我的张力是明显的。当顿悟使这个场获得重新组织时,也即当动物发现它可以绕过障碍物时,问题就得到了解决。问题的解决使动物得到食物,同时清除了这一心物场中的张力。这里,一个重要的内涵在于:动物在产生一个真正的心理问题之前,必须意识到这一问题情境的所有因素。如果动物不知道障碍物后面有食物,即没有行为环境,问题就不会存在,因为产生不了心物场的张力;如果动物知道障碍物后面有食物,但它的自我没有这方面的欲望或需求,问题也不会存在,因为同样产生不了心物场的张力。以此类推,地理环境也是如此。 勒温在界定他的场的概念时援引了爱因斯坦的定义:“场是相互依存事实的整体。”[2] 但是勒温的场主要是人的心理和行为场。勒温所借用的是物理学场论的观念,也即他自己所说的把场论作为一种分析和处理问题的方法,勒温在这种观念和方法指导下的心理学研究和理论建构则是一种全新的创造。 在勒温的心理学理论中有两个最基本的概念,即心理紧张系统和生活空间,前者表明了一种动力观点,后者则突出了整体在动力中的意义。事实上这是两个彼此相互依存的概念,即可分而为二,也可合而为一。因此我们曾提出了勒温的“整体动力观”,它蕴含着整体与动力的统一,结构与功能的统一。从某种程度上说,整体动力观已是勒温场论思想的体现,但它却不是场论的全部,以整体动力观为线索来理解场论,可把动力性和整体性看作是场论的两个基点。从勒温的思想发展上来说,当他开始建构起紧张系统学说时,场论已具雏形。勒温自己就曾说,“用紧张系统这一概念来代表心理需求,已明确含有一种场论的意义”。因为从概念水平上进行分析,紧张指一种系统的状态与其周围诸系统状态的关系,已经体现了场的动力特点。随后,当勒温的生活空间理论成熟的时侯,他的心理学场论也就形成了。生活空间就是人的行为发生的心理场,人与环境被看作是一个共同的动力整体。它包含三层意思:构成生活空间的要素是人和环境,而这个环境只有在同人的心理目标相结合时,才起环境作用,即生活空间才成立;生活空间具有动力的作用,表现为吸引力和排斥力,这种动力作用驱使一个人克服排斥力,沿着吸引力方向,朝着心理目标前进;生活空间的动力作用是逐级展开的,行为者越过一个个带壁的领域,最后实现目标。把动力观与整体观结合起来,或把紧张系统与生活空间结合起来,就是勒温心理学场理论的基本形式。 考夫卡的行为环境论和勒温的生活空间论,都把心理因素注入到客观环境的作用过程中去,强调了主体的作用;行为环境和生活空间都是由心理和环境两种因素构成的主-客混合环境。从其强调主体作用的角度看,把社会生活环境描述成富有活力的社会空间,揭示了人类行为的进取性,他们的理论是有积极意义的。但他们都忽视或否定了客观环境对心理的决定作用,因此,他们的环境论带有随意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