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做体感温度

指人体所感受到的冷暖程度,转换成同等之温度,会受到气温、风速与相对湿度的综合影响。

人体在感受温度的时候通过两种感受器,在外周温度感受器是皮肤和某些粘膜上的温度感受器,分为冷觉感受器和温觉感受器两种。

在内中枢温度感受器包括下丘脑、脑干网状结构和脊髓都有对温度变化敏感的神经元:在温度上升时冲动发放频率增加者,称温敏神经元;在温度下降时冲动发放频率增加者,称冷敏神经元。

中枢温度感受器直接感受流经脑和脊髓的血液温度变化,并通过一定的神经联系,将冲动传到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

扩展资料

虽然不同的环境下,实际温度是一致的,但是体感温度受到很多其他因素的影响如湿度、风力和气压等。如外界风力的增高,流动的空气使体表水分蒸发,带走一定的热量,会使体感温度一定程度的下降。

潮湿的空气,会导致皮肤表面的散热面积减少,热循环能力下降,且皮肤呼吸能力下降,因此会给人以闷热,出汗粘滞,湿热难耐的感觉。湿度增加体感温度在夏天尤为明显,在夏天湿热闷热的环境下,如果没有电风扇的风力减轻湿度,身体虚弱的人很容易因为体感温度的升高出现中暑现象。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体感温度

什么是体感温度

什么是体感温度?是指人体感受空气的温度,与实际环境的温度可以有出入。

体感温度定义

这是因为其他与气候相关的状况,使空气和人体之间的热对流受到影响,从而使人感觉的度与实际有分别,因此又名表观气温。

体感温度概述

体感温度受风、湿度、日照、衣服颜色的影响,如果体感温度高于气温,表明上述各项因子共同对人体起到加温的作用,反之为降温的作用。天气预报中的气温仅仅代表空气的冷暖程度,并不能完全表示出人体对环境的冷暖感受,但气温高低可以作为人体冷暖感受的一个参数,这也正是空气温度与体感温度的区别所在。在相同的气温条件下,人们还会因空气湿度、风速大小、着装颜色、日射甚至心情等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冷暖感受。例如在气温30℃的环境中,空气的相对湿度在40%-50%左右,平均风速在3米/秒以上时,人们就不会感到很热;然而在相同的温度条件下,相对湿度若增大到80%以上、风速很小时,人们就会产生闷热难熬的感觉,体弱者甚至会出现中暑。

体感温度原理

空气对热的吸收会受到相对湿度及其密度影响;而风速会影响到与人体表面可以接触到的空气的分量,当风速增加时,与人体所接触的空气会增加,所以其所带走或带来的热量亦相应地增加,这现象便是“风寒指数”。因此,在天气报告里,会把这两个变量带来的影响计算进“酷热指数”里。一般来说,当空气密度及湿度增加,都会使酷热指数增加。

体感温度分级

冬季和夏季,人体对温度的感受是有所区别的,主要是人体通常环境的习惯性不同和空气湿度不同影响。

冬季

很冷,极不适应<4℃(红色)

冷,很不舒适4~8℃(黄色)

凉,不舒适8~13℃(蓝色)

凉爽,较舒适13~18℃

舒适,最可接受18~23℃

温暖,最可接受23~29℃

暖热,不舒适29~35℃(蓝色)

夏季

很冷(会冷死人),无法忍受13~18℃

冷(会生病),衣服穿很厚或钻在被子里,勉强可接受18~20℃

有点冷,加点衣服最可接受20~25℃

凉快,最舒适25-27℃

热,不舒适27~30℃

很热,需要空调或风扇30~33℃

过热,需要冲凉33~35℃

太热,需要频繁冲凉35~37℃

极热,会出人命了>39℃

这些都不是绝对的,也要根据实际情况日照时间等决定。

请问什么是体感温度?

体感温度是指人体感觉到的环境温度高低,主要考虑风、湿度、日照、衣服颜色对百叶箱所测气温的修正,如果体感温度高于气温,表明上述各项因子共同对人体起到加温的作用,反之为降温的作用

什么叫体感温度

体感温度(apparent temperature)是指人体表面所感受到的外界的冷暖程度,转换成同等之温度。

体感温度的数据会受到气温、风速与相对湿度的综合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