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成语“偃旗息鼓”中的“偃”是什么意思?
这个成语中的“偃”字其实就是放倒的意思“偃旗息鼓”这个成语源自于曹操与赵云的之间的一场对战。刘备与曹操为了争夺汉中展开了一场持续了两年之久的战争,也就是“汉中之战”。其中刘备这方派出了赵云、张飞、黄忠等人,而曹操那方的出战将领则包括夏侯渊、徐晃等人。该战役前期刘备方不敌曹军,从而处于劣势。但是待进行至后期,战争局势开始扭转,曹军开始失利。
建安二十四年的时候刘备率军来到定军山,夏侯渊得知消息之后随即率领军队前来抢夺。但是夏侯渊非但没能将定军山抢到手,最后还搭上了自己的性命。曹操听闻夏侯渊被杀的消息之后很是生气,于是便亲自率军前往阳平关。在此之前,曹操先是将米仓进行了转移。不曾想米仓新地点被当初斩杀夏侯渊的黄忠得知,于是黄忠便劝说赵云让他去曹军米仓偷取粮草。
赵云同意了该提议,为了应对突发情况的发生他们二人提前约定好时间。如若黄忠逾期未归,那么赵云就会率军出寨接应。结果黄忠真的没能按照约定好的时间回来,而带兵前去接应的赵云好巧不巧地又正面遇上领军前往阳平关的曹操。于是双方军队就此展开厮杀,赵云不欲与曹操久战,所以一边战一边退,最后成功退回寨中。
曹操不肯就此罢休,于是一直在赵云后面紧追不舍。赵云见状便制止副将关闭寨门、抵御曹军的举动,随后又下令寨中士兵偃旗息鼓,只下令让弓弩手暗中埋伏。随后追至寨门前的曹操见寨门打开,寨中亦十分安静,因担心有诈便不再前进。躲在寨中暗中观察的赵云见曹军纷纷调头后撤,于是便下令攻击,原本十分安静的蜀军阵营刹那间变得金鼓齐鸣。突逢变故的曹军短时大乱,最后死伤无数。
二、成语"偃旗息鼓"中的"偃"是指什么
【偃旗息鼓】中的"偃",音、意接近于【掩】。
掩;隐蔽、遮盖,收藏。
偃;倒下、放到,停止、停息,
【偃旗息鼓】:放倒军旗、停止击鼓,秘密行军,不要暴露目标。也指停止战斗,销声匿迹。
三、偃旗息鼓的偃是什么意思
偃旗息鼓
yǎn
qí
xī
gǔ
〖解释〗偃:仰卧,引伸为倒下。放倒旗子,停止敲鼓。原指行军时隐蔽行踪,不让敌人觉察。现比喻事情终止或声势减弱。
〖出处〗《三国志·蜀书·赵云传》裴松之注引《赵云别传》:“云入营,更大开门,偃旗息鼓,公军疑云有伏兵,引去。”
〖示例〗秦显家的听了,轰去了魂魄,垂头丧气,登时~,卷包而去。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六十二回
四、成语“偃旗息鼓”中的“偃”是指的什么意思呢?
“偃旗息鼓”中偃(yǎn)的意思是放倒。该成语出自《三国志·蜀书·赵云传》裴松之注引《云别传》,原文为:云入营,更大开门,偃旗息鼓,公军疑云有伏兵,引去。此成语原意为放倒军旗,停止擂鼓,秘密行军,不暴露目标。现代常用来比喻双方休战、暂作修整或消无声息的停止活动。
偃为什么是放倒的意思呢?要从这个字的起源开始说起。下图是偃的古文字在各朝代各字体中的变化。
偃在金文中的构造意思为:其字体对应为:隐匿处(外边的框)+日(天气好)+女(侍女),表示在风和日丽的隐匿处,卧倒躺着休息。在篆文中加入了人字,以此来强调这是人的活动。在《说文解字》中解释:偃,僵也。从人,匽声。 即偃字读音从匽(yǎn),人作偏旁部首。
该成语背后故事发生在三国时期,赵云带领了军队人数并不多,完全没法和曹操正面对抗,于是赵运想到了一个策略,那就是城门大开、偃旗息鼓。此时天色昏暗,曹操思忖片刻,断定此地必有埋伏,便下令撤退。就在曹军大部队变换队形时,赵云把长枪一挥,埋伏在山沟里的蜀军突然击鼓呐喊,冲杀过来。此时天色昏暗,曹军弄不清蜀军有多大兵力,不由得惊慌失措,狼狈溃逃。赵云指挥部下奋力追击,直至汉水岸边。曹军因争相逃命,不少人又落入水中淹死。
此后很多朝代文人也沿用次成语,如:刘昫在《旧唐书·裴光庭传》一书中:“突厥受诏,则诸蕃君长必相率而来。虽偃旗息鼓,高枕有余矣,还有鲁迅在《两地书·致许广平七三》一书中:“现在见我偃旗息鼓,遁迹海滨,无从再来利用,就开始攻击了。”